« Home | 電子病歷紀錄 » | 黑暗未必過去 黎明未必會來 » | 大法之歌 » | 消失了的報導 » | 星期天談傳媒自主 » | 三年 » | 二分歸邊和浪漫渲染 » | 齊來優待無牌小販 » | 失落的幸福 » | 花兒謝了 聲明也出了 »

開源並用得其所

醫管局為了減輕財政負擔,建議了一連串增加收費的措施。

先不去評論加費是否合理,但病人組織以醫管局今年有盈餘作為反對加費的理由,某個程度是不成立的。今年醫管局之所以有盈餘,除了是一連串的節流措施有少許成效外,最重要是政府一筆過撥款和新增的經常撥款。但醫管局一年的開支依然達二百七十多億元,如果要維持高質素的公共醫療服務,有必要繼續開源。

而事實上,在醫療服務上,最重要的永遠是人力資源。特別是在城市人口老化的大前提下,我們需要將關注點和資源投放在更多基層醫療、預防醫學以及老人醫療配套。而這些範疇往往不是單靠投資幾多億元就會建構成功,而是要有多方面受過不同訓練的人材,不僅是醫生和護士,還包括專職治療師如職業、物理治療師等配合才可以成事。
過往我們的醫學投資放了太多金錢在應用最新穎的醫療儀器和科技,又或是最昂貴的藥物,但帶來的邊際優勢其實可以只是非常輕微。試想想,以一千萬去買一台手術儀器去減輕癌症手術時的傷口切口長度,未必及得上用一千萬去呼籲市民戒煙提倡健康生活所帶來的好處多。

基層醫療的投資很多時候是無形的。內科醫生很容易便吹噓使用新藥能夠減低血管內壁的膽固醇硬塊的厚度幾多微米,外科醫生可以宣傳新的科技能夠減少手術的時間和傷口的深度有多少,但專職基層醫療醫生所推廣的健康教育,其好處和對整體民眾健康的貢獻,很多時候未必能夠以在短時間內見到。有時可能要用上十年甚至二十年,你才會見到當初那位苦口婆心每天行一萬步的醫療健康廣告,能夠減少幾多的心臟病或中風,從而節省了幾多的醫療開支。

增加多少收費是一門學問,但如何把錢去使用得有智慧更是一門學問。有志關注醫療開支的人可以多加考慮這一問題。而事實上,當處方新藥或使用最新手術儀器已經成為一個政治正確性的問題時,大眾很容易被誤導以為用新藥用貴儀器才是優質的醫療,而忽略了公共醫療最大的使命--維護民康,有時可能其實是要把資源和金錢投效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從最細微的地方做起。開源勢在必行,如何用得其所,就有賴你的意見和參與了。

1 comment

推薦你看看國內史學者楊念群先生的新作:再造病人。(中國人民出版社 2006 )

這部書怕且未有附運到香港﹐但是國內社會學界﹐尤其是醫療社會學、宗教史學介﹐都已紛紛論及此書。

我是從三月號的三聯讀書雜誌看到相關書評的。後來爬網地拜到一些批評文章。

你若有興趣﹐在 google 神一下﹐就能了解此書是講甚麼。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