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3月 31, 2006

二分歸邊和浪漫渲染

馬國明的《街頭掠影》,是路邊政治讀物可供選擇之一。

街道政治的入門問題非常簡單:究竟一條街的主權屬於誰?對於那些習慣只用二分法去思考一條問題的社運腦袋,他們可以想到的惟一對立面,就是街道主權是屬於那些財雄勢大的地產商,抑或植根地土的升斗小民街坊鄉里。

所以如果根據單純的二分法和浪漫視像描寫的渲染下,小販就會化身為一種非常浪漫的職業,有著某種的文化意義,人文傳承:
「小販又是廚師、又是推銷員:手法嫻熟,聲音響亮;不怕風,不怕雨,吉日和凶日都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 出現。小販的一切是即食文化的相反,即食文化不會讓人見到它的生產過程,小販則是站在路邊,邊做邊賣。即食文化不知加了多少重包裝,小販則直呼食物的名 字。即食文化講求分工,小販的生存要訣在於精通十八般武藝。即食文化廿四小時供應,分店遍佈九龍新界,小販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才會出現。即食文化有如鬼魂 一樣,無需跟任何空間、任何時間相連。小販有血有肉,是特定時空的產物,同時又為特定的時空調校出獨一無二的風味小吃,為一個時代平添了特有的氣息。」

二分歸邊和浪漫渲染是社運的ABC,但也是導致不少社運人盲點頻生不能自拔的原因。

最可怕的是,當「血和肉」成為掩蓋真理的擋箭牌,我們就不可能再有有效和理性的討論。當問題變得感性化,群眾的目光就不是去找出解決方法,而是揪出兇手。

可是,就算強政勵志的曾特首下,他也慬得這些政治初級技倆。一堆糞便,就算你噴上香水,仍舊是發臭的糞便,更何況你的對手總比更早更慬得噴上更迷人的香水。

我相信無牌小販兄有會認同,有牌小販也是有血有肉,被佔用街道的市民也是有血有肉,食環署職員也是有血有肉,故事的浪漫煽情指數,全憑你和我去發揮。

那就是說,問題本身就不如發問問題的人那樣二分,街道擁有權不僅在於小市民和地產商,無牌小販和政府的對決。只有活在紅衛兵的社運分子,又或每天只慬看方向星球的無知反智之士,才會對這非我即反的文革態度有所興趣。

這群社運人士的手法,煽動情緒還可以,解決問題時就只會壞事。「二分歸邊」和「浪漫渲染」永遠只是工具,如果看不清工具背後的企圖以及目的,那就是非常可悲的。

後記:
無牌小販大佬,爭拗是不必的,下次我來篤魚蛋記得送多粒俾我,要記住,我對甜醬和辣醬的二分倒是非常在意…天天見面有血有肉的無牌小販,我是會認識的,無論是強哥和七嬸…而你…難道就是對面街的「拖」地人?

星期四, 3月 30, 2006

齊來優待無牌小販

從方向日報看到小販代表就走鬼撞車一事的言論:
持牌小商販協進會主席胡錦康認為,警員因為要調查一些刑事案件,故穿便衣行事確有需要,但販管隊絕不應在執行職務過程中,穿風褸掩飾身份,「小販管理隊點解要扮成咁?小販受驚逃走,可能自己被車撞傷,亦可能撞傷無辜途人,呢個責任邊個去負?」

他指出,即使持牌的小販,過去亦常因擺賣位置問題,而遭販管隊驅趕,其後該會向食環署反映,指出過程中可能對途人構成危險,情況才有改善,他認為無牌小販因無人代出頭,往往成為販管隊打壓的目標,故販管隊應即時停止穿便衣捉小販的做法。

幫親不幫理,已經成為香港人的文化特色。為了減少對無牌小販生理和心靈的傷害,有一天食環署可能需要考慮以下做法。

1.在每次執法前一星期要在電台電視台公佈執法的範圍地段。
2.執法前要封鎖街道三小時,以防止走鬼導致撞車事件發生。
3.執法一小時要有事前警告,由食環署向每名無牌小販販發放五百元作為生意損失的賠償。
4.執法時食環署職員以同時穿上冬天和夏天的制服,方便那些只在某些季節才擺賣的無牌小販識認。
5.執法時要先行用廣播器倒數十五分鐘。
6.執法前一分鐘要先行諮詢當地小販意見,若然環境未許可(例如小販尚未做夠生意),當局必須將執法時間延遲。
7.執法時需要有區議員和醫生護士在場。
8.為了慰勞因走鬼而帶來勞損的小販,當局需要轉介被捉小販得到身體檢查,被捕者可以選擇香港任何一間私家醫院,接受教授級人馬去檢驗,費用悉數由納稅人負責。
9.執法時當局必須先查問無牌小販,他們是否有醫生紙證明他們不適合被捕。
10.執法後三個月內不得再在同一地方執法,以讓無牌小販以及黑社會有休養生息的機會。

相信我,在這個悖謬的世代,那些人民代表以及市民喉舌,甚麼也想得出。以上假設,有一天可能在這個荒謬的城市發生。

走鬼前請先閱讀:方兄

星期三, 3月 29, 2006

失落的幸福

有人說幸福不單是一種感覺而已,它本身還能影響一個人的世界觀,令人變得正面。

追求幸福是每一個與生俱來的本能,也是很多人一生中最大的志願和方向。

甚麼是幸福?人越大可能對幸福的感覺越來越模糊,甚至是覺得遙不可及虛無縹緲。

可是,有一些人總是每一天也活在幸福之中,羨煞旁人。

幸福是甚麼?對我來說可能只是全家人齊齊整整開開心心一起和平地吃一餐家常便飯,又或是在一百呎的單位,一家人圍著一個才數元的紙包蛋糕,用五音不全的英文唱出「HAPPY BIRTHDAY TO YOU」。

十多年了,我已經不敢期待幸福,對幸福的感覺已經麻木,這種失落,可能正正建構了我的世界觀,也塑造了今天的我。

花兒謝了 聲明也出了

事件發展了個多月,慢三拍的宣道會終於發表了一份「聲明」。

星期二, 3月 28, 2006

資訊科技,能力

有朋友於去年起回中大就讀她人生第二個學位的一年級。

她擁有驕人的大學成績,也曾受聘於世界最馳名的四大會計司行之一。可是她為了兒時的夢想和自願,毅然放棄高薪前途,走入校園繼續學業,由本科生再讀起。

可是,把她悶倒也難倒的,竟不是一次又一次的考試,又或一個又一個守研習,而是想當年得我讀中大時沒有的「學生資訊科技能力考試」。

原來參照大學的網頁,這考試的原意是要評定學生的資訊科技運用的能力是否達到一定的水平。考生如果自問技能達標,可以直接參加考試,否則就需要透過上堂去提升技能。

而考試的範疇主要為六大項:
1.操作微電腦(microcomputer)
2.文書處理
3.試算表應用
4.電子通訊(包括上網、電郵、新聞群組)
5.匯報軟件應用
6.資訊科技的道德問題以及香港法例

看完後,第一個感覺是一頭霧水。

或許我比較幸運,於小學時已經接觸電腦,那是數台黑白的彷蘋果電腦,關在小學校園廁所旁的一個由雜物房整頓後的電腦學習室。第一次接觸視窗系統是在中三的電腦課,中四中五就是徘徊在中學電腦房去完成那些「巴斯高」程式編寫,也為我在此科帶來一個優等的成績,而我到中六時才買了一部「奔騰133」的個人電腦。(之前一部是已經補銷多年的286,是在486方興未艾的時候以低價購入的…)

我有一點懷疑,電腦技術從來不是在課堂上學到的,而是要靠實戰所獲得的。從來沒有人教我如何要在視窗尋找檔案,又或把光碟放入光碟機。我沒有上過甚麼課程去學慬文書處理和試算表應用。匯報軟件POWERPOINT則是在中六聯校科展的時候自行「摸熟」。

倒是把硬件裝砌成為一台電腦,就得拜師學習。想當年我班有一名曾經擔任電腦雜誌的撰稿人,人稱華哥的電腦熱愛者,在跟隨他到處為同學的電腦「睇症」的日子,邊做邊學,就這樣學了為人砌電腦的手藝。從此有為街坊、同學砌起機來,還因此嘗過一段感情。

對我來說,資訊科技能力根本不是一門能夠從學堂上學得到的學問。而事實上,這根本就不應該在大學時代才「惡補」。老實說,想當年沒有這些評核,為什麼我們也會學得到使用方法?無他,因為我們被迫要用這些軟件的能力,來交功課,來趕匯報,甚至來與人溝通。因為有這樣的需要,你和我就自然會學習這些技能,用不著大學當局那麼操心。

當大學生忙於應付這些「技能性」的評核,他們放在做學問的時間也相對少了。究竟大學教育,是要確保人人慬得使用電腦,抑或是人人慬得去用腦呢?

星期一, 3月 27, 2006

極天雪犬與生命教育

《極地雪犬》非常適合一些盲目相信世界只得美好一面,心智如小朋友天真的人觀看(包括教徒)。

因為惡劣天氣令探險家在完成化石學家的任務被迫撤離車極基地,剩下八隻雪橇犬被遺留於寒冰之境。一百八十天極地求存,而其中一名探險家則努力奔馳尋找回到南極之方法,最後由化石學家以其提早完成的研究所剩下的資金作為經費,終於回到南極,於大部份的雪犬團聚。

無論是歷程的「順利性」,犬隻求生的「喜劇性」,以至每個角色的「有情有義」,都是太過理想化,太難以致信,彷彿人間從來不曾有過悲情,人性也沒有自私虛偽,以上天也有好生之德,定要為一切來過大團圓結局,才能騙得你我掏腰包入場觀看。美化了生命,美化了的人間慘事,這就是迪士尼,這就是你和我。

《極地雪犬》的確是改篇自真人真事,可是故事只有無限的傷痛和愁哀。而事實上,一九五八年日本觀測隊隊在極地研究,把十五隻雪橇犬栓起來,可是因為天氣問題沒有返回基地而直接回到日本。探險隊回國後被民眾批評為冷血無情,引起國民激憤對政府以至科研單位的指責。

一年後觀測隊再次造訪南極,發現尚有兩隻狗兒--太郎和次郎未曾死去,消息震動日本全國。當局更設立紀念像以供憑弔。而事件尚有令一旁枝。當年其中一個考察隊成員,放棄大學的高薪厚職,遍訪當年曾經協助飼養狗隻的市民,逐家逐戶拜訪謝罪。

後來在日本政府資助下,於一九八三年拍攝了由高倉健主演的《南極物語》,轟動日本票房,創下五十九億日圓的賣座紀錄,直至九七年才被宮崎駿的《幽靈公主》所打破。

今日《南極物語》已經為為日本兒童指定的國民電影,作為國民教育的一部份,透過現行的殘酷和無奈,下一代更慬得生命的重要性。對於我們這群整天只慬殺雞殺豬殺烏鴉的蠻荒港人,我們究竟又能夠《極地雪犬》上學到幾多生命教育的課題呢?

立見真相

黃國堯事件擾攘了數個月,今天終於首次被主流媒體所報導。 〔明報〕

可是我們等待宣道會的詳細交代和回應,已經等到花兒也謝了。

究竟宣道會何時才願意交代大眾所擔心憂慮的問題?抑或繼續採取鴕鳥政策不聞不問呢?

星期日, 3月 26, 2006

星期天談得罪人多

有人認為陳日君得罪人多稱呼人少,經常批評中央和政府,對天主教在國內的建立以至宗教自由只會有反效果。

他們忘記了想當年的耶穌也一樣得罪人多稱呼人少,經常批評宗教當局,由祭司文士法利賽人,全被祂批評得體無完膚,用上了最尖酸刻薄的詞匯炮轟這批宗教權威(某個程度他們也是政治的既得利益者),以容奮銳黨人西門為其門徒,甚至生事作亂於聖殿外的攤子大事破壞(試想像今日耶穌走去「潔淨」女人街…),違反了多條的法例(如於安息日治病),對城市的穩定帶來破壞。祂甚至在審判的過程極不合作,不發一言,最後被群眾以公安理由釘死十字架。

耶穌所破壞的以羅關係,耶穌所製造亂局,為何被今日的教徒忘記呢?

我的電影節選擇…

考試考到四月十三日,現先推出我自己於復活節假期香港電影節的選單:

1.《蒙娜麗莎》(原名《非常家事》)
四月十三日下午九時三十分
郎豪坊UA  136分鐘
我的簡介:講述中國拐賣兒童的問題
大會網址:http://www.hkiff.org.hk/chi/prog/show_detail.php?fi_id=203


2.《猛鬼也投票》

四月十三日下午十一時五十九分
郎豪坊UA 58分鐘
我的簡介:伊拉克戰事陣亡美軍喪屍對布殊政府的公民反抗
大會網址:http://www.hkiff.org.hk/chi/prog/show_detail.php?fi_id=360


〔四月十四日〕
3.《因反恐之名》
四月十四日早上十時半
香港太空館演講廳 94分鐘
我的簡介:寧選安全而放棄民主,做就秘魯藤森的獨裁統治;恐懼之邦,成為強權的溫床
大會網址:http://www.hkiff.org.hk/chi/prog/show_detail.php?fi_id=211


4.《革命前的足球夢》
四月十四日下午三時
香港大會堂演奏廳 118分鐘
我的簡介:足球與情,在戰爭而前,是脆弱還是充實?
大會網址:http://www.hkiff.org.hk/chi/prog/show_detail.php?fi_id=344
原劇網址:http://www.garpastum.ru/eng/


5.《死者之書》
四月十四日晚上九時
葵青劇院演藝廳 70分鐘
我的簡介:對戰爭的悼亡書,布偶動畫
大會網址:http://www.hkiff.org.hk/chi/prog/show_detail.php?fi_id=117
原劇網址:http://www.kihachiro.com/index2.htm


〔四月十五日〕
6.《默默伴我行》
四月十五日中午十二時三十分
香港大會堂劇院 90分鐘
我的簡介:當「世上真有真愛嗎?」是由一個失明失聰的女仔所發出的感慨,這份無奈一定捉緊你心。
大會網址:http://www.hkiff.org.hk/chi/prog/show_detail.php?fi_id=345


7.《無醫可靠》〔醫護必看〕
四月十五日下午三時
香港大會堂 153分鐘
我的簡介:醉漢看出醫療的非人性
大會網址:http://www.hkiff.org.hk/chi/prog/show_detail.php?fi_id=341


8.《性女貞德》〔衛道之士不適合觀看〕
四月十五日晚上九時
葵青劇院演藝廳 86分鐘
我的簡介:撞車昏迷的女道友甦醒後,以自己的「身體」去「醫治」其他病人,在醫院引來軒然大波。誰是真正的天使?
大會網址:http://www.hkiff.org.hk/chi/prog/show_detail.php?fi_id=328


〔四月十六日〕
9.《工人煉獄》〔工運人士必看之選〕四月十六日下午三時
香港大會堂劇院 122分鐘
我的簡介:看不到的工人背後的辛酸,看得到的死亡和無奈。在全球化下,工人的生命和尊嚴你是否看得見?
大會網址:http://www.hkiff.org.hk/chi/prog/show_detail.php?fi_id=298
原劇網址:http://www.workingmansdeath.com/


10.《捷足先登三十年》四月十六日下午六時十五分
UA太古城 75分鐘
我的簡介:原來蘇聯早於一九三零年登月?反映大國的深層恐懼和無助感,當帝國夢碎所帶來的無奈。
大會網址:http://www.hkiff.org.hk/chi/prog/show_detail.php?fi_id=343


11.《各位觀眾晚安》〔終極推介〕四月十六日晚上九時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93分鐘
我的簡介:在黑暗的世代,我們需要戮破謊言的勇氣。新聞人的道德堅持,今天讓我們再來致敬。
大會網址:http://www.hkiff.org.hk/eng/prog/show_detail.php?fi_id=229
原劇網址:http://wip.warnerbros.com/goodnightgoodluck/index2.html

畢竟太遙遠的選擇,沒有醫院的當值更期是不可能作打算的。你有無興趣?有的話不如電郵給我wookamwing@yahoo.com一起去?要早點訂票了,因為心怡已久的《立見天國》原來已經一早爆滿了……

請支持肥力《香港電影節網上筆計連線》

星期六, 3月 25, 2006

嘉榆--生命的傳奇

他沒有甚麼功成名就,也並非來自大富大貴之家。相反體弱多病的身軀令人增添幾分對生命的無奈和傷感。不認識他的人還可能以為他已經有四五十多歲,可是,他生命所流露的熱誠和感染力,是永遠的青春,永遠的令人受感動。

自出身那天他便受先天性心臟病的咒罵和折磨。醫生估量他可能連廿五歲也過不到。可是,他以其生命去證明其信念是可以如何的堅強,亦以其文字去告訴世人生命是可以如何的精彩。

縱然疾病纏身,他依然堅持其學業,最後畢業於香港大學。他曾走入基督教的新移民中心,與那群被遺忘的新移民小朋友生活(不要忘記回歸後香港社會對新移民的敵視態度),為他們帶來生氣和盼望。其後吳老師加入聖道書院,繼續春風化雨,接獲青少年並與之同行成長。

「以有限生命燃燒他人生命,以精誠文字陪伴青年同行」,可謂吳老師的生命寫照。嘉榆熱愛文字,亦熱受生命,透過寫作,把現實生活當中的經歷,化成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勉勵讀者繼續走上精彩人生路。

嘉榆的作品非常受年青人歡迎,其中《好男隊長》和《校園密令谷》更是不少中學生必看的熱門書。而他曾參與合著的《二陂坊劇場》,在基督教內亦帶來了不少漣漪,使更多教徒關注新移民有血有肉的故事。

他的奮鬥歷史以及頑強生命力,曾經被拍為《iSir》一戲,他的故事亦曾廣為媒體所報導。嘉榆用其生命最後的光輝,去照亮更多在黑間迷茫的年青人。

他,就是吳嘉榆,就算在他人生最後的階段,他依然發光直至他去世的一刻。

「生命雖然有限,但我知道我應該像嘉榆一樣,盡力去燃亮,照耀身邊每一個人」

「嘉榆老師,雖然你沒有教過我,但你對生命的態度,影響了我不少。好開心在聖道認識到您。」


對不起......
是我太遲了....
當你病重時.....我一次也沒有來探望你....
因為我以為自己還有機會.....
想不到......
最後一課....竟變成了我們的最後一面....


真的很感謝你.....
感謝你對我們的教導....
感謝你對我們的無私奉獻...
感謝你對我們的包容與關懷...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你....
我最尊敬的老師.....

嘉愉老師」

一字一淚,見證著他的學生們如何疼愛這位暫時回到天家的老師,也見證嘉榆二十八年在地上的生命,是如何不枉此生。

沉痛哀悼吳嘉榆老師[1977-2006]。

續談黃國堯

教會界就黃國堯事件的水靜河非令人非常納悶。難道事件有不可告人的內情?

黃國堯從前所屬的基督教宣道會觀塘堂原來已經發表了一份簡短的聲明,指出訪問內容不是事實的真相,而他的離職與性傾向問題沒有關連。(不知道這份聲明是否真的代表全教會的心聲,抑或只是反映部份炒人者的心態?)

那麼是甚麼促使黃國堯的離職?教會依舊閃閃縮縮,仍然沒有給公眾一個明確的交代。

正如我所說,如果是黃國堯本身的操守又或教義有問題,教會有責任去告訴公眾以作警惕和提防,以免坊眾誤入歧途。

可是,只怕是教會有甚麼不可告人的秘密不可以宣之於口,甚至企圖隱瞞公眾其野心和陰謀。

我真的不希望是後者。因為教會內有太多軟弱的小羊,無論是返了一年抑或十年,其心智的能力比初生嬰兒還要低,他們是承受不起真相的一群。

借用銀孤兄《無血腥的十字架暴行反思黃國堯牧師的離職訪問》一文的精句:
還看今朝教會內部份反對同志運動的社群,作為非牟利團體雖然沒有軍事實力,但其所宣揚的意識形態已經成為了主流福音派教會的正統主導思想,其反同性戀立場及論據幾乎成為了教會自我審查的判別根據,最低限度,這一點在黃牧師的事件上給充分地反映出來。

讓我們等待宣道會和明光社的答案,如果我們還可以等到的話…

星期五, 3月 24, 2006

也談董驃

在香港,評論足球賽事有林尚義.體育新聞報導有伍晃榮,評論賽馬實況的要數董驃叔。為什麼三位年過六十的老年人,他們的一張口至今仍然深入民心?

驃叔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對馬匹的熟識,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本活字典,無論是賽事條例、馬房背景、高層運作以至國際馬壇的大事他都瞭如指掌。他對馬匹的觀察有獨到的眼光,而且對馬匹壯態和表現有著其自身的獨特見解。當大家一窩蜂去提倡品種馬學的同時,惟有他力排眾議,更為關注馬匹的臨場狀態。他的獨立思考配合其幽默的評論手法,不難成為馬迷們的最愛。

此外,賽馬本身是一個小圈子的活動。但董驃就是感於犯險去批評騎師以至馬房表現人,而且每每指指點點青筋盡現。據報導他因著其敢言的性格以曾糟人埋伏毒打,可是其風骨更能廣大馬迷對其的評論的佩服,直接奠定其今日的公信力。

簡單來說,驃叔擁有的特質,就是「慬說」、「會說」和「敢說」--他的賽馬學問使他言之有物,他的幽默評論令賽馬如形活現,他的敢言令廣大的觀眾心服口服。而事實上,與他同期的林尚義和伍晃榮也有相似的特點:他們對體育知識豐富博學,也善於已生動的體育資訊介紹給觀眾,最重要是他們敢於犯人所忌,無論是林尚義對本地球員以至球會的質素的批評(他本身曾經是球員,與不少球會重要人士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抑或伍晃榮對爭取體育新聞能夠播多半分鐘的執著(在他的傳記可以見到他如何與新聞部高層硬碰),均表現了「媒體體育學者」的知識、技巧以及堅持。這份高尚的靈魂情操,就是他們至今在體育資訊仍然舉足輕重,有如民間學者受尊重和歡迎的原因。

可是,今天的體育媒體工作者又是如何?不少觀眾都非常慨嘆今日的「講波佬」可能連球員姓甚名誰也攪不清。每逢跑馬日都會聽到那些主持「我都覺得這對馬匹的狀態非常重要」的廢話,難怪不少馬迷的注意力只集中在螢幕的投注賠率上。當體育新聞報導再勾不起你的興趣和期待,突然之間,我們像失落在某一個時空,像是少了嗅覺一樣,運動項目可能一樣,但像是嗅不出令人醒神的氣味來。

可惜,這已經不再是一個著重真材實料的世代。每一次當我帶著工作的疲倦聽著電視又或電台轉播體育比賽,那群滿頭金髮卻言之無物的「節目主持人」所製造的噪音,令人感到非常髮指,每當他們的評論程度連中五會考生的小組會話考試也不如的時候,我都會不期然地回想回歸前社會氣氛也是「慬拚」、「會拚」和「敢拚」的好日子,也令人想念那批包括驃叔等老薑的火氣與聲線。

星期四, 3月 23, 2006

和平者獲救

豪仔報導,早前湯福施所屬的基督教和平者使團在伊拉克被綁架的三名人質已經被營救出來。

看過使團的網頁聲明,我深深為他們的立場和信念的堅定而感動。

在這些最困難的歲月,世界各定對四位和平人士的關心信息把我們深深的感動。我們特別為來自中東歐洲以及北美的穆斯林兄弟姊妹的真情流露的支持而感到觸動。這些支持每天也臨到我們身上。我們亦祈求世界各地的在同一靈下的基督教徒,為公義發聲,為人權揚聲,特別是當地千千萬萬被美英聯軍非常侵佔和禁錮的伊拉克人。

星期三, 3月 22, 2006

樞機

冠霖叫我寫一寫陳日君被封社樞機主教的感想。

我對天主教的聖職制度不太熟識,只知道樞機主教在教養院內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教宗本篤有如中國的胡錦濤,我猜想樞機就有如中共中央委員會的成員。

無意去就天主教會本身的歷史和政治問題去發表意見,因為這是我的弱項,我倒想分享為甚麼陳日君的言行舉止那麼深深的觸動我。

原因其實非常簡單,因為他比很多滿口讚美感謝哈利路亞的基督教徒,更似耶穌。

有血有肉的耶穌,絕非像基督教徒投射的模樣。

面對被排擠的心靈,耶穌不會火上加油,反而會讓撒該進入其家室坐席;陳日君當年也動用教會資源幫助無證兒童就學,為法輪功的宗教自由而說話。

面對被困鎖的罪人,耶穌接觸並保護他們,像被拿的行淫女人又或十架上其中一個強盜;陳日君也會探望被囚的反世貿人士,關注因局港權事件被遣返的家庭。

面對被歪曲的公義,耶穌會指責法利賽人的虛偽,甚至搗亂聖殿以重拾聖殿本身的意義;陳日君多次就人權問題發聲,挑戰社會、政府以至中共對民主以及公義的概念,並以敢言的態度為人的尊嚴而發聲。

不要和我探討那種教義更合乎聖經,你只要問那一個人更像耶穌,真理的門就在那一邊。

星期二, 3月 21, 2006

諾沃克病毒

這幾天把我們醫院反轉再反轉的,其實就是這「諾沃克病毒」。

這病毒是導致病毒性腸胃炎的其中一個主要元兇,可能你或我也曾與這病毒交過手。

這病毒引發的腸胃炎一般較為輕微,因此死亡的個案非常罕見。治療方法一般為以保充所失去的水份就已足夠。

在此深深祝願受感染的同事和病人早日康復。

星期一, 3月 20, 2006

生死的荒謬

生和死最大的荒謬之處,在於你沒辦法估計幾時會發生,以及甚麼時候會發生。

有些人求生不得,有些人則求死不能。死亡永遠在你不期望的時候發生,但有更多人想求死亡卻遙不可及。

甚麼是上天的嘲弄?才年滿六十歲的準伯伯,因為發燒而入醫院,可是當吃飯的時候突然噎住窒息,食物把氣管完全阻塞,搶救無效,就此離世。半小時前他才向他太太致電報平安,並著她要照顧女兒功夫,半小時後他已經再沒有機會和她的女兒說一句話…

甚麼是上天的嘲弄?七十多歲因為肺癌,而動了手術,可是才一個月又證實擴散,藥石無靈,電療化療又沒有作用,要較氧氣機呼吸。可是天意弄人,腫瘤擴散至尾龍骨,壓著神經線,下半身完全癱瘓。他對自己非常自責,為甚麼腫瘤不壓著氣管令他窒息而去世?為甚麼腫瘤不上腦袋而令他神智昏迷?每一天起床,就是多一天的折磨,他只想合了雙眼不再醒來,但死神卻半點恩慈也不給他。

當死亡變得不可預知,當生存變得那麼隨機,我們卻只可以坐在地平線上的一角,靜待生命被死神,甚至是造物之神去戲弄。生命,從來未試過如斯的軟弱,也未試過前所未有的倒楣。

有些人或許會說:「某個人或某個神,祂曾經經歷死亡,而且戰勝了死亡,所以你要相信祂,倚靠祂,讚美祂(下省一百句『哈利路亞』…」

面對這些人,我不會笑他對生死的膚淺體會,也不會問他「如果那某個人/神並不知道死後會否復活,還會否如此勇敢地赴死?」等問題(畢竟,對教徒來說,整個拯救本身是一個自稿編自導自演的計劃)。我只會默默的禱告,對著那不可見的上蒼,慨嘆原來邪惡的鬼魔可以如此活現在眼前,牠們的說話原來可以如此涼薄…

(今晚當值,有關忠誠夥伴一文順延…)

明天預告--忠誠夥伴

因明天要通宵當值,所以會於較早刊登明日的文章…

狗是人類最忠誠的夥伴
民建聯是政府最忠誠的夥伴
所以民建聯是政府的(走)狗

延伸閱讀:香港文匯報三月十九日《民建聯是政府最忠誠夥伴》

星期日, 3月 19, 2006

星期天談談離開教會

鳥飛的留言,令我心痛非常。
我也曾在基督教會待過一段時間,當中有開心有失望。最後選擇離開,並不是懷疑耶穌的存在及愛,而是教會如你所講,多少教徒能看到耶穌的苦杯。…我不是反對基督教什麼的,我仍然欣賞此教的好。欣賞此教強調的愛、犧牲,以及寬恕。變質的只是部分教會風氣,以及受影響的人。

她再一次證明這句金句:「基督教會使人離開基督」和「基督徒使人離開基督」。

我越想越不明白,為甚麼教會往往成為令人離開信仰的兇手?是嫌自己的會眾太多,想去蕪存菁?抑或教會本身是撒旦所設立,目的是要讓人離開上帝?

傳統的教會是如何看這些離開教會的人呢?他們會把責任歸咎於離開教會人身上:
你的家庭出現問題、你同你的伴侶在情感出現問題?你的道德出現操守問題?你的工作、學業忙到成為你的主人操控你的生命?當你一切時間都聚焦在今生的物質金錢時間,返到教會已沒有精神心力崇拜、相交、事奉、奉獻,甚至事奉時……,小心,你的信仰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你與神的關係已出現破裂危機,當你仍然不肯回轉改變,以神的事為念時,你是失去去神同在賜福的應許上!

我們習慣將當一個人的信仰出現問題時,錯的永遠都是那個信的人,而從不考慮該人所處的教會當中的信仰氛圍,甚至是信仰本身出現的問題。所以千錯萬錯,都只是那有問題的人的錯。基督教的一次元思考方程式,把教會以及其宣揚的理念放至無限大,把追求信仰的人壓到連螻蟻也不如。所以當教會發生問題,甚至是教會所宣揚的信仰系統出現了問題,因著諉過推人的教會文化,我們便只見到受傷的靈魂被一支又一支的教會暗箭穿心,卻見不到教會對那些離教者作出自身的反思以及相應的道歉以及復和行動。

大部份離開基督教信仰的人並非和這個耶穌過意不去,相反,很多人是因著對真理的執著以及其良知的呼喚,使他們執意離開這個把愛、犧牲和寬恕變得血肉模糊的教會和教徒群體。一個又一個離開教會的人,其實是對教會的最佳控訴。當教會所承載的是生命,當教徒所互動的是生命,又當我們對生命仍然有執著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看見教會把基督綁架撕票而坐視不理?

星期六, 3月 18, 2006

爭一口清新空氣

經濟發展及勞工局 :

我只是在一間不起眼的九龍某社區醫院工作的一名內科醫生,我只想和你分享我望天打掛的心聲和故事。

我的醫生辦公室在十三樓,該層病房外的大堂玻璃窗,能讓人在一群高樓大廈的擠壓下看到丁點兒的維多利亞港。每天早上望天打掛已經成為我必定動作,如果我能夠看到港島的藍天,一座座建築物清晰地出現在我眼前,那麼我的心情必然大喜到「AH!」一聲叫了出來,整個人也讓充滿了力量;可是,若然我未能看到對岸,被煙霞所濃罩,即表示當天的空氣污染指數非常嚴重,便可以想像到因呼吸疾病入院的人次必然大增,想起這「天災人禍」(天是指空氣的清新度,人禍則是指人滿之禍),我的心不期然會似垂頭喪氣的天氣先生,發出無奈的「哦」聲。

為什麼一個醫生要對空氣的素質有如此的關注,不僅與我們的工作量有關係,也與整體市民的健康有關。而事實上,不少醫學研究已經證實空氣污染與心臟病、哮喘以及慢阻肺病的誘發有著莫大的關係,改善空氣質素與市民的健康有所關連。

發電廠作為香港空氣污染的一個主要來源,就著最近的《香港電力市場未來的發展」諮詢,容讓我這個局外人發表一些意見。為了保障市民的健康,我們有必要在能源產生的過程減少污染。這是電力公司的社會責任,而事實上,電力公司有責任盡其所能去減輕排污量,否則他們的準許回報率必須相應調低以作懲罰。電力公司亦應將一定的百份比投資放在可生能源的研究和應用上。作為專利的公司,他們不可以在掙取我們金錢之餘又將污染排防在我們的天空之中。

我明白香港的空氣污染問題並非一朝一夕能夠解決,隨著珠三角的發展,我們有更多「國家因素」要考慮和處理。當著名權威醫學期刊《刺蝟針》於去年十一月十九日形容中國是「世界污染之都」的時候,可見老外們對我們華人的空氣污染問題已經到了不可再容忍的地步。香港作為泛珠三角當中的最先進城市,實在有責任去領導粵港兩地就此問題進行改革。如果我們還相信「香港好,中國好;中國好,香港更加好」的說話,我們就更應該相信「香港空氣好,中國形象好;中國空氣好,香港市民健康繁榮更加好」。當今天粵港兩地的電力供應將會聯網之際,香港政府實有必要制定政策,減少產生能源的過程所帶來的污染,長遠帶領珠三角,走向使用再生能源。

請為我們的病人能夠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也請讓我們香港市民有緣再見維港的清空藍天。希望在今次的檢討,每年賺錢的電力公司能有更大的承擔。

感謝。

延伸閱讀:綠色和平《立即行動!爭一口清新空氣》

星期五, 3月 17, 2006

宣道會何時才會說話?

較早前黃國堯牧師發表對同性戀人士較為有善的文章而遭到宣道會區聯會強迫離職,今日時代論壇上有黃牧師的專訪,可是,到現在仍未見到宣道會有所發言。

九鐵迫宮事件雙黎最終離開,活生生地呈現金姿玉葉式的人事爭鬥是可以如此戲劇化地發生在這號稱言論自由的城市。

如果教會原來和其他一樣會爭權撕殺的機構沒有分別,我們就只可以為教會的墮落向耶穌來半秒默哀;但如果宣道會至今的沉默是要告訴世人她對其恐怕手段的認同、肯定和無悔,還自鳴清高是為上主作了大事,那麼我們得對此大加鞭撻。

宣道會,你何時才願意說真話?

星期四, 3月 16, 2006

加拿大電影節

考試迫近,無緣欣賞香港電影節。雖然今年有不少心水選擇,但也只得等到考試後才能欣賞。所以縱然肥力等人有所呼籲以文連線,也只能在遙遠的距離聊表支持。

今年一年一度的香港香港電影節因著專業試而與我擦身而過,可是現在舉行的加拿大電影節這個冷門節目,卻有不少我心怡的選擇。

《愛之針》
http://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filmprog/chinese/2006canada/2006canada_film06.html

《藍蝴蝶》
http://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filmprog/chinese/2006canada/2006canada_film03.html

星期三, 3月 15, 2006

湯福施的苦杯

為什麼我會選讀湯福施?

湯福施沒有考取甚麼神學學位,沒有牧養過千甚至過萬人的堂會,沒有出版過甚麼驚世巨著,也並非甚麼屬靈增長萬人歸主的復興大會講壇常客。

他,就只是一個普通的貴格會信徒,看重每一個生命背後神聖的位置,以愛代替仇恨,以行動代替言語,走進這個不足為外人道的伊拉克戰地,去告訴交戰雙方,去告訴全世界,人本身應該擁有的生命尊嚴和人權是怎樣的一回事。

湯福施遺留下來給世人的寶藏,就是其人生最後廿多篇的網址,當中記載著他在伊拉克工作的心路歷程,生命和信仰的反省。你會看見一位有血有肉的和平志願工作者,如何在烽火連天的歲月,按著其信念以及有限的資源,去服事當地的人。

而事實上,去幫助戰爭中的受害者不一定會充滿成功感,因著政治的壓力以及物資的限制,失望和灰心失意的日子總是蠻多的。在湯福施的日誌,你不會見到如今香港基督教盲徒一貫的「主呀我感謝你,因為我要感謝你」的絕對空虛話語,你只會見到滿有現場感的文字,當中的掙扎和心靈的反省。你也不會見到「主呀在你的大能和醫治下伊拉克變得成為上帝喜愛和祝福的國家,基督教徒的人數增加了多少多少,愛你的心和敬拜你的靈越發增長,感謝你,奉你的名求,阿們」,你會見到他很邊實地告訴你他所同在同行的群體,每天所面對的人道以及維生的問題和困境。

閱讀他的遺誌,你會像看到一篇又一篇與上蒼交心的真性情禱文。香港教徒喜歡美化一切,美化到一個地步看不到耶穌所經歷的苦難,自以為天下太平,自我感覺良好,從而故步自封於自己和平的小天地。湯福施卻以其生命,用行動在絕境去經驗苦難的真實和無情,卻使他更能明白上主的心意,看到上主的眼淚,最後為著其所信仰的理念而殉身。

我們的教徒,是否信得太舒服?我們的教會,是否被增長擴堂萬人信主而充昏頭腦?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氛圍下,又有幾多教徒看得到耶穌所飲的苦杯?

星期二, 3月 14, 2006

湯福施簡介


信仰從來不是在那高聳入雲金碧輝煌的大教堂內的崇拜中唱出來,而是在烽火連天愁雲慘霧的絕境活現出來。

湯福施Tom Fox,生前為基督教和平者使團Christian Peacemaker Team的工作人員,該組織自零二年十月便在伊拉克進行人道工作,推動和平,在美伊戰爭後更致力提倡反暴力信念,並為當地機構進行人權報導的訓練。此外,該使團亦有幫助戰爭中的被拘留人士,亦和當地不同宗教團體進行聯絡。

湯福施於零五年十一月廿六日,一次前往探訪當地回教徒聖職人員協會時,被武裝分子綁架,威脅美國政府於十二月八日前釋放所有被美國囚禁的伊拉克人士。限期一再推達至兩日後。隨即失去綁架者的消息。

直至到零六年一月廿八日,恐怖份子透過半島電視台發放影象,當時四名被綁架者仍有在電視話面中出現,可是到了三月七日恐怖份子所發放屬於二月廿八日的錄像中,已經再見不到湯福施的縱影。

直至到三月十日,湯福施的遺體在巴格達發現,相信他是受槍傷所擊斃,死前有被虐待的痕跡。

************************

湯福施自廿二歲起成為貴格會的會友,曾在美國海軍樂團任職多年,隨後曾參與教會的青少年工作。

對湯福施來說,聖雄甘地以及耶穌基督的話語是其工作動力的來源。他曾在其伊拉克工作早期於網誌寫下此句子:
若我容讓自己憤怒,我就會與上主分開,並與邪惡勢力連接,為暴力爭鬥充權。

若我容讓自己恐懼,我就會與上主分離,並與邪惡城力連接,去鼓勵逃避潰離。

美伊戰爭所帶來的,不是一個回復和平的阿拉伯半島,相反是一個充滿了仇恨和報復的地方。無論是地道的武裝恐怖份子,抑或是穿上裝甲的反抗部隊,在這地土所所作均只不過是侵略行為。

湯福施毫難道沒有恐懼感嗎?不是。面對仇恨他沒有半點兒的憤怒嗎?也不是。在他看來,無論是反恐的士兵,抑或恐怖份子,內心均是「與上主分離」的人。他之所以遭到士兵或恐怖份子的留難,不外乎想挑起戰鬥,又或把他趕走,其終極的目的,以屬靈的層面來看,都只不過是撒旦這個寄生蟲破壞上帝創造的鬼計而已。

面對暴力和侵略的世界,湯福施選擇了非暴力的手法,以和平去表達人類之間崇高以及無私付出的愛。
或許面對內心的憤怒比遭遇恐懼較為好受,可是,如果耶穌和甘地說得對的話,我就不會給兩者留有地步。我會站穩立場面對那些綁架者,如同面對士兵一樣。…如果耶穌和甘地是正確的話,我寧可請求以我的生命作注;若然我被殺害,請以寬容赦免的心對待這些被撒旦權勢所殺害的人。我會為「企硬」而有所掙扎,但我會盡力而為。

湯福施以其生命活出其信念,也以生活去證明他所敬重的耶穌和甘地所言非虛。亦是因為他的愛,帶來的不是更大的仇恨,而是各團體的饒恕原諒的呼聲。湯福施的生命,對今日的「會堂嘴唇教徒」有甚麼啟示呢?

湯福施的網誌:http://waitinginthelight.blogspot.com/
豪仔博容的(於三月份有不少關於CPT被綁架人士的文章):http://littlehohk.blogspot.com

星期一, 3月 13, 2006

冷雨夜的「舒」情歌

今晚,獨自在明愛的小路步行,穿上一件長袖恤衫,在攝氏九度的冷雨下沉思,想起了一位中大師兄黃凱芹所唱的兩首歌,一首是其在寶麗金的成名作,而另一首,就是其在上述唱片公司的最後一首主打歌…
《傷感的戀人》 作曲/填詞/主唱:黃凱芹

* 風中雨點 沾濕了身 長夜已降臨 延續了苦困
不知道原因 只想再等 然後你飄至 仍帶來傷感

擠熄了煙 滿腦疑問 顫抖中親吻 仍望你轉身
不追究原因 慨嘆緣份 然後你飄遠 投入誰的心

** 冷風一般的你 沒法讓我親近
I'll Love You more than anyone 熱暖像你的心
那可以封鎖你 願你待我認真
I'll Love You more than anyone 就算夜裡風吹凜凜

《雨中的戀人們》

《雨中的戀人們》 作曲︰K.KUWATA 填詞:簡寧

 攜同逝去了的夢 欣賞雨中戀人們相護送
 那雨後的冷意 昨日也一樣濃
寂寥茫然的風 情懷仍未凍
 讓昨天柔柔思憶 心中舞動

*徘徊在雨灑街頭 身邊汽車不停飛過
 那跌落的雨傘 似倦透的面容
 被遺忘無依感覺 原來沉痛
 讓雨的水點輕輕沾濕我夢

#太陽彷彿瞭解我沉默傷痛
 冰凍雨後給我照亮 熱暖心頭送
 啊 會否與她這原地相逢
 為我解去寂寥 擁抱熱暖中 哦

+雙雙的背影 又泛起昨天的邂逅〔偶遇〕
 相識紛飛雨中 但愛戀流逝像風

今晚的雨水,格外令人覺得冰冷,想起黃凱芹的際遇,頓覺人生蒼涼無常。我開始明白他為什麼會突然選擇在香港人間蒸發了。

星期日, 3月 12, 2006

借屍

我知道寫這篇文會給別人批評,特別是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人權戰士…可是,我除了用「獅子張大口」五個字之外,根本想不到如何去形容這位「苦主」。

【本報訊】日前在沙田富山殮房領錯屍的家人,今日將「重新」領回先人遺體,並會再進行一次法事及有關的火葬儀式。當事人指事件是政府的錯,要求當局派人出席今日的葬禮,向家人道歉及向死者鞠躬致意;據悉,生署已答應派出一名副署長出席。

要政府負擔生活所需
因被對調身份至今仍未出殯的死者黃燕州(五十七歲),其前妻江女士昨日表示,她與丈夫結婚二十多年,為他誕下四名子女,但至兩年前才發現自己是「二奶」,丈夫原來在內地早有妻子,並育有一名比她的長子年紀還大的兒子,她對此無法忍受,因此與丈夫離婚。

江表示,今次錯領遺體事件令她和幾名子女都受到莫大的精神壓力,令她和長子都無法工作,現時家人經濟十分拮据。她要求當局就事件向他們作出補償,除了當局已答允代支一千三百元的火化費用外,並須派員出席其丈夫的葬禮,並向死者鞠躬道歉;另外,政府必須為他們提供心理輔導,並要負責他們一家人在這段期間的生活所需,直至他們情緒平復可以繼續工作為止。

江女士表示,當局已安排他們今日到富山殮房領回黃燕州的遺體,他們會隨即進行火葬儀式。江謂,昨日收到衛生署的電話,答應會派出一名副署長出席葬禮。

事件揭發了一星期,你們頂多是這一個星期沒有心情返工,那麼快經濟拮据?那只可以反映你們理財不善,更何況當局已經代支付費用。

五十歲和九十歲的死者屍體,就算放置超過兩星期,其分別也總會有的。我很懷疑這名前妻究竟有沒有去望屍體一眼,再白一點說,她究竟有沒有心去辦妥前夫的喪事。認錯屍的人難道一點責任也沒有?

我也曾處理「前父」的喪事,所以我更要說話…

不是太乖 而是太蠢

作為千多名聯署要求中大停止胡亂建設,護樹保山行動的其中一人,我對校方的所謂回應不無失望。正如黃世澤兄所言,我們有必要把行動升級。
 
可是,當我見到一群獨立媒體前中大校友的一連串「保樹立人」的行動,並隨之而來主流媒體的報導,我的內心不期然喊了一句「低B,死蠢」。

如果校方明晚凌晨十二時就要把池旁路的大樹剷平,那麼就有必要透過較激烈的行動去引起公眾的關注。

不幸地,這群保樹立人的快閃油漆黨,身體留著衝動和自以為是的血脈,在「報導新聞之餘同時製造新聞」的自我免死金牌下,先在深夜把「保樹立人」四個大字漆在行人路上,第二天又把又用簽滿名字的黃布條綁在沿途樹木上。可想而知,他們的行動惹來不少爭議和批評,亦令不少大學同學覺得反感。

幼稚的地方,不僅在於這群社運老手令到原本受支持的行動在主流媒體上出現了反效果,更因為他們的行動欠缺了香港社運界一向最不在意卻以為最在行的「民眾基礎」。當別人怕了保樹行動,還有人會支持保山護樹嗎?

當破壞環境屬於政治不正確的今天,我看不到甚麼原因校方最後會誓死企硬不肯讓步。而事實上,就是因為問題的政治不正確性,才會激起不少校友和同學的反應。

中大的保樹行動,就真的只是保護池塘路那幾棵樹嗎?當然不是。砍樹的背後,還有千千萬萬不同的議題,例如如何在發展和保育當中作平衡,樹林的人文教育作用,中大作為山城大學的定位,院校之間彼此競爭以至胡亂建設所帶來的破壞,誰有權為建設和拆毀作決定,誰才是中大和其他大學的主人翁…

我們需要的是一場公關戰,透過輿論傳媒的壓力,令大學當局對校園保育要有更多的承擔,更引發公眾去就這些題目有更多的討論,最終甚至可引伸至我們對這個城市保育的願景關注。

困難嗎?不困難。一千八百個回應當中,有幾多是今天的傳媒中人,有影響力的人士,以及知名的學者?那份隱藏在媒體的力量,其壯大程度其實是不可估量的,特別是在中大評議會名存實亡的今天,我們需要一個強以有力的議題來凝聚校友,保樹行動本來就是最好不過的議題。

成功的政治領袖,就可以一石激起千重浪,把一個議題催谷,從以使無數議題作引爆,引起連鎖反應,這就又如昔日龍應台之野火,直搗社會的深層結構問題。

可是,一個再好的議題,落在這批慣了用七十年代社運模式去思考行動和運動的社運人,就只會變成與群眾疏離的運動,再崇高的理想和召命,也因他們的身體和文字的暴力,變得沒有了感召力。

龍應台說,今天的大學生問題在於太乖,這一點我非常同意。很多只慬得為宿舍雪櫃的燒賣被偷而發火的大學生,他們的內心沒有任何反動、反抗和說不的可能性,他們只會成為時代的奴隸,自我被掩埋在歷史的濁流當中。

可是,我得再一次說,今天社運界的人兄,他們不是太乖,而是太蠢,蠢到一個地步,將上好的議題糟蹋,令更多中立的人士走向敵對的陣營,也嚇怕那些支持自己的溫和派。

為什麼社運人永遠與群眾如此疏遠,明明是一單會一呼百應的議題,為什麼要做到如此「犯眾憎」?

我反對砍樹,我支持環保。在龍應台心目中我絕對不是乖人。我不否認那些熱血中年的獨立媒體成員有著高不可攀的德育品格,可是,這卻只是人文素質的最基本入門。若果我們沒有了龍應台所說的「知識」和「知性技巧」,成為行動的輔助,我們可能只是多了一個學位的維園阿伯。

用世澤兄的一句說話作總結:「如果我們有一腔熱血,但搞不好劇本,也是徒勞無功。」

延伸閱讀:
李學斌《問題在哪?》
黃世澤《不用乖,但要講策略》

星期六, 3月 11, 2006

屠夫之死


你聽過「Slobodan Milosevic」這個名字嗎?

這個名字將會永遠的留在歷史上,成為不可磨滅的污點,他是國際海牙法庭第一個審訊的前國家領導人,他被指與超過二十萬人被種族屠殺有關;近二十年來,他的名字在這個歐洲火藥庫比斯大林和希特拉更來得血腥恐怖。

他的出現,令你和我有機會聽到《撒拉熱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卻令千千萬萬人,沒有機會在聽到自己家人的聲音,更令數以千計的村莊,連一個人的聲音也在聽不見…

他在香港,被譯作「米洛舍維奇」,前南斯拉夫的總統,被指為種施滅絕的兇手,卻被前中國國家主席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在歐洲卻被稱為「巴爾幹屠夫」。

可惜,他已經不需要接受審訊,屠夫竟不用再受法律的制裁…

星期五, 3月 10, 2006

非典型請辭必須交代

一位薄有名氣的牧師因為曾發表對同性戀人士友善的言論而遭到教會要求被迫離職的下場,這件事竟然可以在教會界如此默靜,令局外人不禁有點心寒。

在教會要炒一個資深牧師絕對不會是一個簡單容易的決定。而事實上,除非牧師犯了一些嚴重的錯誤,包括在個人道德操守上(就算有婚外情恐怕也不致於要離職),法律上(如虧空公款),又或在聖經真理出現嚴重的偏差(如認為耶穌根本無釘十字架,老實說,很多人講道根本就是胡道八道,是按著己意而非正意曲解聖經,例子[引至豪仔博格]),否則教會很少為芝麻綠豆的小事要把一名牧師趕走。

可是宣道會觀塘堂最近就上演了如此荒謬的一幕。消息先由牧師的網站以及部份基督徒的論壇中流傳,直至最近才在獨立媒體的網站上被報導。

作為一間自稱植根社區的老牌教會,突然如此倉卒去更換一名牧師,究竟是發生了甚麼問題?

是因為黃牧師做了一些傷天害理的事,例如犯下教徒最敏感的姦淫罪?是因為他侵吞了教友的資差,殘民自肥?抑或他的教義出現嚴重的問題,教壞細路?

作為一間負責任的社區教會,實在有必要向公眾作出這樣的交代,否則又如何令坊眾安心將自己的子女送進教會的主日學呢?

這是一間教會的社區責任,這不僅是自身的行政問題,更是一間宗教團體的誠信問題。如果黃牧師真的犯了錯而被迫自動辭職,而教會也在意自己在社區的角色和身份,那這事件就絕不可是一件閉門自審的獨立事件,必須向公眾和社會交代。

希望教會能給予社會人士有所解釋,除非箇中的原因比我所之前所列的更為黑暗,如教會內部打壓言論的白色恐怖,那就另作別論。

星期四, 3月 09, 2006

黎明的舊唱片

心情欠佳,體力盡殆的日子,我一定會打開黎明《傾城之最》精選,特別是第一首歌《我的親愛》,放在音響組合而播過不停。

為甚麼會對《我的親愛》情有獨鐘,為甚麼我會對黎明的歌和詞如此著迷,絕對不是因為黎明的歌藝精湛,而是黎明曲系的歌詞,就算是配合最愉快的節奏和輕鬆的心情,你都會隱約見到一陣陣彌漫無奈和感慨的輕煙。

就好像劉卓輝作詞配以輕快旋律的《我的親愛》,當中寫道「誰人能明白我/我將空虛掩篕/讓悲傷憂鬱痴情沉默到現在」,歌和詞表面來看其實是完全不夾,但十多年後你再細聽,你就會感到這其實是一份悲諷的自嘲。

黎明早期的歌曲以情歌為主,卻來得較悲情(或深情),明顯的感情宣洩音域的確有助這位曾被譏為「走音天王」更容易發揮。就像他一首由向雪懷填詞,天朦光(即是黎明自己)作曲的《我的感覺》,一句「不快樂但你不發覺」就把千百句的怨恨哀仇唱了出來,也減省歌者需要揣摩的功夫。

除卻新手小試的「相逢在雨中」,第一首沒那麼憂鬱氣卻大為流行的黎明飲歌是《今夜你會不會來》。十五年前的作品,!歌詞不但曾因國粵夾雜而遭人咎病,也曾被評為對倫常有傷風化之嫌。因為歌詞中「習慣了每晚要吻過你再去安睡」,有鼓吹未婚同居之嫌,記憶中曾有一些衛道之士大加鞭策。

有人說,黎明主唱的歌,首首都有優秀曲和詞,獨欠唱得好的歌手。平心而論,黎明的唱功和同期的四大天王,以及一些當時不得令的歌手如黃凱芹、杜德偉、李克勤等都相差得很遠。無論如何,他的歌始終成為了你和我的記憶,以及成長的一部份。對我來說,當「心裡忐忑不安/情緒易動蕩上落」,「心裡的哭聲/埋葬在夜靜角落」的日子,每當我突然感慨「一切我所得到/無法換現在快樂/ 惟有再次活於這時常自我的孤單感覺」的時候,黎明的舊唱片就會成為我的精神寄託,陪伴我在風中去搜索少年時甜蜜的回憶。

星期三, 3月 08, 2006

轉載獨立媒體黃國堯牧師訪問

「遲來的公義不是公義。」這是李敖說的一句話。

去年全城就性傾向歧視法案鬧得熱騰騰時,就是這句說話喚起黃國堯牧師,需要把握當下的時機,向前走出一步,說當說的話。其實當時他個人的立場是,他「不認同鼓吹同性戀,也不贊成立法,因為這對教會不好,一來教會有機會因被控告而收口,又或是教會在立法後(為了守法)就自動收口,都是失見證的表現。」明顯地,他的立場是相當溫和──若不算保守的話。然而當時有基督教背景的明光社等組織連串的言論及登報行動,確實把同志壓迫得太緊了,於是他就寫了兩篇文章“明光社前途不光明”及“教會接納同性戀者?”,分別發表在明報和基督教的報紙【時代論壇】(簡稱「論壇」),希望信徒可以感同身受到同志在面對排山倒海的言論和報章漫畫時,那種相當不好受的滋味。若教會真的關心弱勢社群,連串的登報聲明和漫畫,到底是出於關心還是譴責呢?他認為,登報的結果「只會使同志被逼埋牆角,感到受排擠,惹來反感。」

然而,仗義執言卻使黃牧師惹上自己也沒預期到的麻煩。

儘管起初他沒有明言自己是牧師,但還是給人揭發出來,其所屬的教會宣道會觀塘堂(簡稱「觀宣」)的執事(按:教會中非受薪的管理階層人員)非常緊張,因為害怕會得罪明光社,而且明光社作為福音派(按:基督教的保守派)的領導層中,又有不少宣道會人是核心成員,不但會使人覺得觀宣與宣道會背道而馳,更會給外人「鬼打鬼」的印象。其次,他/她們也擔心黃牧師作為觀宣的堂主任,會給人誤會觀宣與同志有關係,以為觀宣是贊同同性戀的。其實在寫第一篇文章之前,黃牧師曾把有關的主要觀點登在教會週刊「牧者心聲」一欄上,但從沒有人表示過覺得內容有問題,他之後把文章修改後才發表的。原來沒問題的觀點,一扯上同性戀,就變成有問題。

在教會有人反對下,黃牧決定仍會按照其所認同的正義精神繼續寫文章發聲。其時適逢七一前夕,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公開說同志霸權霸道,騎劫七一領在隊頭,於是黃牧寫了一篇文章“別把自己當烈士”反問,在沒有真憑實據下就公開呼籲基督徒杯葛七一遊行,到底誰才更霸權霸道?然而平實的評論卻給明光社說成是他在「狠批」蔡志森。

要發生的終於發生了。

七月,執事會──共九人,黃牧是主席,另有兩位是傳道同工,但沒投票權──通過,要求黃牧「考慮自動辭職」。黃牧即時回覆:不會「考慮」。八月,執事再問他一次,會否考慮?答覆如舊。其實黃牧過去曾與某些執事在一些處事方式的事情上有不同意見,就如怎樣發展教會。然而黃牧補充,「這是任何教會都會發生的尋常事情。」

七月底,宣道會區聯會正、副總幹事約見他,表示接到有關他寫文章的事情的投訴。會談的結論是:黃牧與教會只是於「方法論」(按:指策略)上有分歧,而不是同性戀的立場上有分歧。「唔早D講!」(廣東話。即「早一點說出來嘛!」)總幹事很高興的說。

黃牧為了進一步表達自己的立場,於是寫了一篇文章“對明光社表達手法的我見”,希望在宣道會區聯會刊物上刊登,解釋自己的立場,然而卻不獲區聯會批准,認為內容與宣道會沒多大關係,建議他直接寄給明光社就可以了。於是黃牧把稿件登載在一些網站上,並把副本電郵給明光社。後來明光社電郵回覆,反駁了文中一些觀點,並提出約見黃牧,但因黃牧八月中要往美國而安排不到時間。待他從美國回來後,曾有一位與他相熟的明光社董事希望約見,但由於覺得對方只是想勸自己收聲,就沒有回覆及會面。

八月底,黃牧師再寫了兩篇文章“從同性戀問題看教會的分歧”(時代論壇)和“教會與同志和解之路”(明報),呼籲(福音派)教會與(贊成立法的)同志雙方應互相體諒。往後,黃牧為了息事寧人,於是停了一段時間沒再寫文章。

事件似乎告一段落。然而在風平浪靜的表面,卻仍是風雨欲來的暴風雨前夕的平靜而已。

兩個月後。十一月初,執事在執事會開始時把一封信交給黃牧,要求他在那週五中午前簽名辭職,否則週五中午過後辭退他的決定會即時生效,並表示此信件的副本同時間已寄往區聯會。因為宣道會是奉行會友制的,會友大會(類似股東大會)擁有最高的決定權;「炒」(辭退)牧師是需要經會友大會通過的(而觀宣的會友大會是每年的十二月,即一個月後),若緊急時未能開暫時會友大會的話,可由主持常務的執事會作出決定;惟按宣道會會章,「炒」主任牧師則需要區聯會通過。在過去兩個月間,原來執事會已秘密問准區聯會開綠燈(批准)──雖然總幹事在上次會面後的結論是黃牧有關同性戀的信仰立場無問題,期間區聯會也沒有再派員與黃牧聯絡和澄清。

黃牧當時即時就回答,不會簽任何文件。

週二。區聯會總幹事來電,希望約見黃牧。雖然黃牧心裏想,你一早都知件事,為甚麼這麼遲才打來,然而仍欣然赴會。(後來他才知道,總幹事原本沒打算約見他,但觀宣中有一些資深教友知道事件後,聯絡區聯會,要求協助解決事件,才來電約見。)

週三。會上總幹事向黃牧分析現況的利弊,勸黃牧辭職,還好心地建議黃牧可自行寫另一封辭職信,而不簽執事會的信件。黃牧經考慮後拒絕了。

週五。中午過後,沒有執事會的人聯絡他。下午,居然是區聯會總幹事來電,問他有沒有決定。沒有新的決定。

週六。總幹事再次來電,問他有沒有新的決定。還是沒有新的決定。

當晚。十時許,執事會成員來電,邀黃牧回教會傾談。黃牧欣然赴會。原來當晚執事會約了一些資深教友返教會,希望獲得其支持炒黃牧的決定,卻遇到反對,故與這些教友一起見黃牧,看看如何收拾局面。黃牧開門見山,表示到來見他/她們,代表他有和解的誠意;其次,他/她們炒黃牧的「即時生效」令根本很有問題,炒人的理由更是說不通,完全不合理。不過事情發展到此,「留係度都無意思」,因為彼此已經很難再合作下去,大家也會「面左左」,對教會不好。所以他提出做到十二月尾,讓教友可以消化離去的消息,也好讓他有時間給教友餞別和歡送。最後,他會在翌日的崇拜中由自己宣佈離職。

餘波。有些教友知道事件後,大為震驚,認為教會在處理黃牧這件事上不公正,所以要在十二月中的教友大會中提出要求挽留牧師。雖然黃牧也有曾勸止過,因怕給人以為是他在背後攪事,惟最終仍是有教友在教友大會上提出。會友大會上區聯會有派人列席,當時就勸說不要把黃牧「擺上抬」;最後在怱忙之間,對議案不了了之,會友大會也就草草結束。

對於整個事件,黃牧有感到既失望又氣憤。

失望,是因為他是在宣道會中信主、成長、事奉,前後凡二十多年。區聯會的委聯和教牧同工不少其是友好或同學,彼此的感情相當深厚。然而儘管多年共事,在事件發生以來,這些人不但全然不念舊情,沒任何介入或說項,區聯會等人的處理方式更是令他很失望:一早有立場,認為黃牧麻煩生事,於是順水推舟開綠燈批准炒他。

氣憤,是因為區聯會處理手法不明智,委辦與總幹事的決策全沒遠見,反映思維層次很低。離開後,也只曾有一位作委辦的好友曾電郵給他表示想約他吃飯。然而黃牧感到其動機很可能是想勸他不要向外「爆料」,因為黃牧之前在其博客中交待過其離職的經過和感受。事後,與他共處多年的宣道會同工都沒有接觸他。這是一種白色恐佈。

然而,直到今天,黃牧仍沒有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因為他認為所有人都應該接納和愛護同志,她/他們沒有甚麼罪大惡極的地方。若主耶穌今天仍在世上,都會擁抱同志,就如他怎對待稅吏和妓女(按:耶穌時代最給人看不起的一群)。他認為,福音派一定要悔改,他也相信她終會悔改。所以他一日仍在福音派中,都會繼續挑戰福音派,讓這天早日來臨。

後記:記載黃牧的離職經過,除了是因為阿輝的主意外,筆者也認為這類主流或基督教傳媒不會有興趣或不想張揚的故事,仍是有相當多人關心,值得報導和記錄下來。然而,筆者只是希望把事件交待清楚,讀者閱讀後,希望不要把主角看為一個烈士,至少黃牧自己不如是看,筆者也不是。

憤怒,因為公義被沒埋

請看獨立媒體有關黃國堯牧師的訪問:

連結:
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100255&group_id=11
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100260&group_id=11

如果你對公義和真理還有訴求,我相信你不能坐視不理。

星期二, 3月 07, 2006

長生豪庭

豪仔博格上看到一則很似樓盤廣告的墳場靈位廣告,用上了「xxx第二期發展快將落成」、「上佳位置歡迎預定」,一個不留神還以為「寶x山」是沙田豪宅,比得上美孚與荔枝角之間狀似數副垂直擺放的棺材「曼x頓山」那麼高貴時尚。

最令人心寒的是,不少香港人活著已經只是為李嘉誠去賺錢,估不到死後仍然要為「長生祿位」而營營役役,未死便要先過問陰間事;而且此服務還有預繳安排,誓要在你吞下最後一口氣前從你的口袋爭取一切可能的賺錢機會。這不知應該看成貼身安排抑或人生悲歌。

在深圳處理骨灰的經驗令我發現,中國大陸在骨灰處理上比我們文明和先進多倍。殯葬儀式可以六百九十九元從簡處理。骨灰甚至可以留在田園,散在每一夥青苗上,以潤澤樹林,真真正正做福後人。

況且把骨灰放在骨灰龕,真的是化塵歸土嗎?可以,不過要等待你的骨灰龕也腐化了,這恐怖又要等多百年之久,你的骨灰才可以親吻地土,你的靈魂才可化蝶飛翔。

所以,我經常對人說,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死去,請把我的骨灰散落在中文大學的吐露港,以及我工作醫院的小山坡。因我相信,這是最簡單最直接最方便最小手尾而能夠回歸自然擁抱造物的做法,而且也是零污染。

一個人在生時已經為居所問題勞勞碌碌營營役役了了大半生,還要為死後的居住而煩憂打算,究竟要到甚麼時候才可以獲得真正的解脫?

星期一, 3月 06, 2006

網朋博友

因著《斷背山》,在網絡世界上交了不少朋友。

無論你是從搜尋器找到我的博格,又或透過別人的網站而來了這兒;無論你是信徒抑或教徒(我希望讀者明白這兩者對我的分別)又或非信教者,無論你是同同恐同親同抑或反同,無論你是李安的「小粉絲」又或電影節的忠實觀眾,無論你是偶爾路過又或駐足凝視,我都深深的歡迎每一位。

對我來說成功的文章又或電影,不一定是滿載真言道理,真理還是放在《聖經》比夠妥當。在這個「泛智庫」的年代,好的文章、電影以至音樂,是能夠激起觀眾的思考,令聽者讀者的大腦有所轉動。

我每天都會看至少廿多個博格,不是因為我太有空閒,相反我每每是在網上閱覽學術期刊,又或應付網上醫學考試試題時,在下載每一頁與另一頁之間,就是這電光的十多秒,成為我偷偷走出「醫學學術」的牢籠,去呼吸新鮮空氣的機會。而事實上,除了「范記字魔」以及「每天選讀」的博格外,我也有看不少網絡朋友的博格,待我下次更新版面時,可能你會見到你們的博格成為我的選讀對象。

我相信,文字沒有彊界,也沒有盡頭。我極力避免把博客成為日記,但我也不想文字背棄了自己。每一個病人的故事,都是有血有肉更有淚的生命片段;每一篇的評論、感受和分享,都是理智和感情融合後的心粹精結。無論是談自己、談別人、談社會、以及談論神,每每均是天人角力後的深情印記。我希望你喜歡,更歡迎你留言(無論你是同意抑或反對。)

如果有一天你見到我的博客只談風花雪月,如果有一天你見我寫下這些「今晚唔知點解好無聊,休息埋今日就要努力努力啦」又或「今日學結他,走果時整親條腰,好痛」這些字句,這不要撇下我,反而請在留言版提醒我,是時候要離家出走,帶著四千元的盤纏,效法頌華背著行囊獨自上路,在沒有網絡的世界,在異域國度去尋找迷失了的自己。

朋友,請守望我。

星期日, 3月 05, 2006

星期天談明天奧斯卡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明天將會公佈最奧斯卡金像獎花落誰家,與此同時,教徒們正密鑼緊鼓進行其杯葛《斷背山》的行動。

一套小本電影,能夠成功對將兩名牛仔之間的愛情故事帶進大銀幕,感動數以百萬計的心靈。有不少學者為之落淚,有不少情人為之動容。除了那些教徒和MK仔外,觀眾無不為這電影中的情所打動,甚至被這份逝水柔情沖擦了的埋藏內心的心靈傷口,可能要三四天後才慬得疼痛起了。

有情的人,慬得看電影的人,就會明白《斷背山》徹頭徹尾是一個愛情故事,而不是同志愛情故事。可是,恐同症病患者大概沒有看過同志電影,甚至連同性戀朋友也沒有一個,其條件反射令他們對此大加鞭策,無所不用其極去批評電影所帶來的「傷風化現像」。

第七十二屆奧斯卡的最佳電影《美麗有罪》囊括多項大獎,電影以男士的中年危機作為切入點,當中也有同性異性的人性慾望,有婚外情的不幸,有同性戀的秘密;故事反映了人的軟弱和家庭的殘缺,父親被批評為一無是處,總之整套戲所反映的,就是家庭的解體,倫理的混亂。《美麗有罪》所描寫的關係、價值的亂軋(CHAOTIC)以及當中的內心交戰,比《斷背山》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什麼不看見我們華人衛道之士走出來對此片說三道四?

若果你對他們的性取向有意見的話,你大可不必要為同性戀者說話。可是,你必須明白,以同性戀的愛情作為題材的,不一定是宣揚同性戀。更何況,不少觀眾均可以準確地說出,電影所說的是一場「愛情故事」,而不是「同性戀的愛情故事」。何解當有同性戀的情況出現在電影的時候,我們的眼睛就自動放上樑木,口腔就塞滿了火藥,要將同性戀這三個字趕盡殺絕呢?

讓電影歸回電影,讓故事歸回故事,讓藝術歸回藝術,難道對教徒真的是那麼困難嗎?

除了《慕尼黑》,我還未有機會看到其他三套被提名電影。以戲論戲,《斷背山》要處理的問題和表達的手法,更勝《慕尼黑》--前者講被壓抑的愛情,後者講仇恨的壓迫感。我自己覺得《斷》更勝於《慕》,可是誰獲最佳電影也不重要,我只希望有份投票奧斯卡的電影工作者,是以自己的專業角度,免卻噪音的騷擾,將獎項頒給最實至名歸的人。

無論如何,一套小眾電影能獲得如此優秀的票房,觀眾已經投了他們神聖的一票。

延伸閱讀:
DAYS OF IMMATURITY
斷背山原聲 - 淡淡的哀愁
斷背山登山小指南
你可以說我偏執…… 《斷背山與男人》


再延伸閱讀:
黃世澤 《究竟宣道會還有沒有言論自由?》

再再延伸閱讀:
基督教報 「斷背山」宣揚扭曲的愛 美國6萬信徒聯署反對

星期六, 3月 04, 2006

非典型增長

現在平均每天約有一百的瀏覽人次。可是自從較早前轉載了《女人心海底針》當中的文章,瀏覽人次立即以倍數增長。

在男女大戰的頭一兩天,最多人來這網頁的,竟然是透過世澤兄的網頁前來(一天有超過四十次點擊),可見世澤兄的網頁觀看者眾,影響力廣,在那兒賣廣告必定效力宏大。

後來開始討論《斷背山》,也從中認識不少新朋友,希望大家繼續切磋,彼此交流,擴闊視野。

星期五, 3月 03, 2006

恐怖份子

上沈旭輝的中大通識課,原來恐怖分子也分很多類別:

第一類的恐怖分子就是「殺你就是為了殺你」的硬橋敢馬型恐怖份子,他們為了對付所仇恨的對象,便會對目標採取行動置於死地。這類恐怖份子的動機和行動最為直接,被害者往往就是他們要抗爭的對象,當目標被害,恐怖份子就會達到目的。而目標往往是政要高官。

第二類的恐怖份子就是「殺你為了警告別人」,他們採取的恐怖襲擊,遇害者往往不是其仇恨的終極對象,像對匯豐銀行發動自殺攻擊,未必是因為他們對銀行職員仇恨,而是對銀行背後所代表的西方勢力示威,每一次的恐怖襲擊,目的不是要殺某些人,而是達到傳訊的意義,對有關的國家或組織作出警告。

第三類的恐怖分子,就是那些「殺你為了保護自己」的人,就是現今反恐潮中的主導國家。從某個意義來說,他們是第二類恐怖分子的襲擊對象,可是他們為了保護自己,便打起「反恐」的旗幟,將所有他不喜愛的國家,不論有否從事恐怖襲擊,都當成恐怖份子來對付。久而久之,這反恐巨人本身亦變成了恐怖份子。

因著這邏輯,恐怖分子不一定再是小群小眾,站在利益和尊嚴的角度,任何國家都可以變身成為恐怖份子。而事實上美國小布殊總統的反恐言論,充分展現其霸權主義,任何國家不需要對美國作出任何攻擊,只要美國視之為對其有威脅性,美國就可以先發制人。這完全凌駕於國際法上,對地球的和平做成重大威脅。伊拉克被指有大殺傷力武器,故美國以反恐之名推翻原政權,可是後來發現所有的指控原來是一場空,美國的目的卻已經達成了。

誰才是恐怖份子?是那些看似恐怖神秘的小眾,抑或是高舉愛與和平的大國?

星期四, 3月 02, 2006

斷背山與教徒恐同症

前言:最近在基督新報看到美國有一群教徒就《斷背山》舉行了一場討論會,當中歪理充斥,是非顛倒,令人對基督教教徒的腦袋非常擔心,故此特寫此回應,歡迎轉載。

教徒為了反對同性戀者,其理據可以無所不用其極。

在紐約有一個叫做「維護一男一女傳統婚姻協會」的基督教組織,最近舉辦了一場討論《斷背山》的電影評論會,乍看討論標題還以為是一場正正常常的影評討論。

可是教徒無論再有多少的華衣,也掩蓋不了其邪惡的內心。據現時華人教徒間最有權威的《基督新報》報導,這影評會其實只不過是一場批同大會。

首先是維護一男一女婚姻協會主席的袁務成牧師發言,報導指他認為《斷背山》誤導觀眾,「電影把同性戀者刻畫為社會的受害者,爭取對同性戀缺乏認識的人們的同情,誘使社會無條件的接受他們。」

作為觀眾,我對這牧師的發言反感非常。同性戀人士在現今社會的確是受著社會性的歧視,教徒彷彿以為自己就是對同性戀最為認識的一群,對同性戀人士的平權運動作出指指點點,(難道教會不會誤導對信仰無知的人嗎?)

作品內容的選材和電影的流暢是有關係的。李安沒有拍出傑克在兒時受父虐待的片段,就被扣上加入宣揚「同性戀是天生」的罪名。難道電影人沒有自己選材的空間嗎?

這協會的副主席張悅道博士的言論就更令人嘖嘖稱奇。他認為今屆奧斯卡的提名當中有三分人一是因釋演同性戀者、變性者、或雙性戀者而獲得提名,這會「對傳統家庭婚姻帶來很大的衝擊」。從來演員都是向演戲難度作出挑戰,要演活自己有甚麼困難?一個演員的火喉,往往就是去飾演這些偏鋒角式才能演示出來。正正就是因為這群性取向特殊的人士內心世界比其他人複雜,若果演員能夠把此類角色演活,其成就就會被人肯定。把宗教歸回宗教、藝術歸回藝術的道理,在這些教徒內說看來是不可理喻。

張博士指出李安家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斷背山」的主角,和一套戲會否對下一代做成影響根本拉不上任何關係。電影本身不是用作教化,斷背山不是教育電影,而事實上我相信我也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慕尼黑》、《黑社會》、《如果.愛》以至《童夢奇緣》的主角,但我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到他一定成熟程度的時候,去學習感受電影去描寫感情和壓抑的手法和技巧。(畢竟本片不適合兒童及青少年觀看,更不適合毫無思考可言的教徒觀看)可是,我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教徒那種單元偏執的錯誤思想和世界觀。

面對張景祥這位牧師的言論,只是再一次顯得教徒只關注電影的功具性,而非電影本身。看過《斷背山》的人都會同意李安沒有刻意把「性愛裝飾得很美好、包裝得很漂亮」,如此的歪想恐怕惟有當觀眾帶了有色眼鏡,心存歪思才會想得出來。

最令人感到可笑的是其中一位執事的台下回應:

婚外情本是錯誤的,但它只傷害自己家庭不至危害社會。可是同性戀潮流、文化不僅傷害自己家庭,還危害社會。

原來基督教徒為了反同性戀,可以盲目到一個地步歪曲真理,破壞倫常,將婚外情的罪比同性戀變得較低,把婚外情對社會的危害完全置之不理,這正正反映教徒惟求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歪曲事實的荒謬行徑。

就讓我們一同為那些有恐同症,而不惜顛倒是非黑白違背真理的教徒和領袖禱告,求神憐憫他們,使他們悔改。


參考網址:電影美化同性戀行為 影響下一代 http://hk.gospelherald.com/news/soc_573.htm
大紀元新聞的報導 http://www.epochtimes.com/b5/6/2/27/n1238774.htm

星期三, 3月 01, 2006

讀書組

在sitemeter的記錄發現,某大學基督教組織讀書組的「博客」成立了,為要建立寫作平台,將信仰作出「思.寫」。

走進他們的網址,發現不知是那位人兄的惡作劇,把本站「西九龍貧民區」作為其連繫之一。

我內心立即擔心,在基督教組織連結那些批評教徒的網站,結果通常是不得好死。

我最不喜歡和教徒一同讀書的原因,是教徒往往將自己的眼光侷限,只會用信仰的有色眼鏡去閱讀。

有一次上去某一著名的十樓書樓去買書,發現他們也擺賣了《達文西密碼》,還要大大隻字加上標示:「本書不代表本書樓的立場」,在旁有很多批判《達文西密特碼》的基督教作品。

書樓的意思,是否表示其他作品代表此書樓的立場?(所以我決定稍後時間要終止對這機構的奉獻,更何況這一刻大家的信仰已經不同了…)

所以,和基督教徒看書,是最沒有味兒的事。因為教徒只會用宗教的眼光看事物,他們自行把對世界的視野進行閹割。

要看書,要看得到書,就要拋開自己的守則,規條,完全浸淫於書海當中,讓文字和靈魂有一次赤裸裸的碰撞,否則你和我的生命永遠不會成長。

對教徒來說,成長是「非必要」的一件事,反正十年廿年大家都只會做乖巧的嬰孩小羊,都習慣了,也自我感覺良好。對教徒談生命成長,其實和對牛彈琴沒有分別,兩組詞甚至可以互相調轉使用。

(後記:我稍後再看,發現那平台已經把敝貧民區的結連刪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