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我們都在看新聞
在中大團契文字事工和小文的網站,看到一篇發人心省的文章:
我們身邊發生了太多的新聞,但我們又是否記得新聞背後是活生生的人呢?
我們都在看新聞 陳文心
連日有關賢仔的報道,佔據香港各大報章的頭版。由「七歲童無端被斬」,到家人被帶署協助調查,到繼母被捉拿,及後懷疑其父在內地「包三奶」,賢仔欺負其同父異母的弟弟等,香港人就如收看電視連續劇「真情」一樣,情節既具懸疑性,又集集新鮮,既讓人搖頭嘆息可憐賢仔,又可以警惕世途險惡,人心難測,香港社會真的每況愈下等等。傳媒看準香港人的偷窺慾,日以繼夜派員在賢仔家樓下守候,以備隨時收料,捕捉賢仔家的一舉一動。經傳媒這樣一報導,陳慧琳來了,《希望》來了,基金來了,曾特首也說話了,仿彿一下子,香港多了一件比美雙子塔倒下的大事。
其實細心看一下,傳媒其實在報導一宗倫常慘劇。這種事情,香港大小報章無日無之,報導篇幅由最少的數十字至二百字小框框,到五百多字,到半版不等,其中較多的是數十字至二百字的小框框,大部份人只會花一至二秒時間瞄一瞄標題,或許會略略皺一下眉頭,對這段新聞所花的心思便就此完結。是什麼,讓香港人花如此多的心機時間口水去了解、追看和討論賢仔的新聞呢?真的是賢仔特別慘嗎?
有時我會想,如果賢仔沒有被斬傷,沒有了傳媒的報導,可能只是多了一個不為人知的問題家庭,甚至是虐兒家庭。任何家庭,只要其中一位家庭成員受其家人以實際行動要脅生命安全,就屬於家庭暴力的范圍了。試想,賢仔繼續每天返學、放學,面對繼母的偏心、責罵(甚或虐打?),面對父親的不忠,面對失去親母的痛;長此下去,其身心傷害又有誰知道呢?有沒有陳慧琳去探望他,帶《希望》給他?有沒有因他而設的基金?有沒有曾特首的關心?
我們都看新聞。新聞造大了,我們的情緒跟著高漲,關心跟著增多,我們的偷窺慾被「可憐」與「同情」徹底地合理化,我們再一次証實香港人多麼有愛心。
聽身邊的人討論賢仔的事,我發現大家最關心的是:1. 賢仔真慘。2. 個老豆唔係男人黎ga。3. 個繼母實係d靚妹黎ga la,唔識死。4. 七歲都斬得落,有冇搞錯呀。賢仔一家的事,變成香港人茶餘飯後的話題,變成妙手仁心裏的情節,變成一個無關痛癢的故事。似乎,我們滿足了自己的同情心,我們高高在上地可憐、也高高在上地批評,我們把自己放在一個無可動搖的觀眾地位。
沒錯,賢仔一家人的事,我們都只是從報章上知道。只是,我們從什麼角度看他們的事呢?我們有沒有反問自己,為什麼香港會出產了賢仔,出產賢仔的繼母,出產賢仔的爸爸,媽媽?先說賢仔的父母一代,他們是七八十年代出生,九十年代典型的暴風少年,所謂「邊青」。學業苦悶,父母不懂照顧,家庭混亂,離婚率隨恒生指數節節上升;一群無所事事遊手好閒的青年出來了,有會考程度的或者會報展翅,讀毅進,又或入IVE;更多的是初中勉強畢業,選擇不再讀書了。然後呢?有什麼出路?長進的或者會找工作,什麼sales,K房,司機等等,不長進的,很多時候在子夜時份的大街上流連,做些散工等等。那他們所建立的家庭,會是怎樣的呢?
這才說到千禧年代的孩童。可以清楚看見,這是一個混亂家庭的延續。繼母的出現,背後究竟帶有多少故事,旁人真的不得而知。唯一可以肯定的,不論母親是否愛自己的孩子,任何一個孩子都需要母親。母親的地位是獨特的,是不可被取代的。賢仔經歷了這個「換母親」的過程,究竟帶來多少的心理陰影,實在是無法估計。回首看看九十年代的暴風少年,不論他們願意不願意,今天都是不少孩童的父母親。試問這樣的問題家庭,又有多少?當中埋藏了多少眼淚,多少傷痕,多少無辜的孩子?
我們都在看新聞。問題是,我們是在高高在上地評頭品足,還是我們在為香港的社會問題而心痛,而作出行動?我們眼睛所看的,是一篇報導,還是一個家庭?我們在討論一個冇血性的男人和一個恨毒的女人,還是爸爸、媽媽、哥哥、弟弟、嫲嫲?我們是在講一段是非,還是閱讀每一個獨特而又曲折的生命故事?
我們都在看新聞。我們眼裏所看的,又是什麼?
二零零五年九月三日零晨二時卅五分
_________________
小文
我們身邊發生了太多的新聞,但我們又是否記得新聞背後是活生生的人呢?
可能係本來是一件小事,但因為該賢仔很慘,所以有很多人會留意這事。
我們不單或不應是作個路人甲,而是我們留意我們身邊有沒有這些家庭,可以的話希望可以提供協助或關心。
我們會留意到新事態的發展,但這篇文章給我們想到一對情侶對對方的愛慕,不是單單是我們情感上的需要,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智是否成熟,這樣我們才有能力承擔家庭的責任。我們基本上不需要過急追求愛情的。
Posted by 超級富豪‧雜果冰 | 9/04/2005 11:55:00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