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談談道
屈指一算,已經有兩個多月沒有去教堂崇拜。已經習慣不再在飯席上祈禱,也適應了不再找詩歌作為結他彈奏的選曲。再沒有對上帝的疑問或失望,一切變得那麼的平安,你會發現我的文章其實少了火而多了祥和。
還記得情人節那篇《傷情人》所談過的張伯嗎?他拒絕接受任何的治療和進一步檢查,連紓緩性的肺積水抽取也拒絕了。其肺含氧度越來越差,現在已經需要氧氣治療,並輔以嗎啡注釋來減輕其呼吸困難的感覺。
我很少和病人和家屬直接談及我的信仰,而事實上真正有這「閒暇」的時候其實也不多。可是,當病人需要面對未期癌症的時候,我通常會積極轉介病人和家屬接受院牧或駐院修女的支援。在善終的概念下,我們相信「治療」的向度是全人的,不僅在於生理的層面,也在乎心理層面以至靈性的層面。
靈性層面卻絕不像基督教一般那麼狹義地討論一個人臨死前是否有信主耶穌。事實上,很多基督徒在家人步入死亡的時刻往往只關心他是否相信耶穌,卻忽略了一個人的靈性需要有很多方面要考慮。
無論如何,我積極轉介臨終病人予院牧和修女,不是因為我想他們信耶穌。很多時候,最需要神職人員作出關懷的,其實不是病人,而是病人的家屬,特別是那些歇斯底里地只顧家人是否信主的教徒。
如往常一樣,我主動地為張伯和其家人的個案轉介給院牧,張伯有眾多子女,我全部也曾見過面。他們對其父親非常關心,也希望在最後的歲月令張伯的痛苦減到最少。他們不斷輪流探望張伯,他們的出現讓我感受,原來張伯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有一個經常來探望他的女兒是基督徒。每一次匯見病人家屬的時候,她永遠是哭得最厲害的一位,她每次也問他還有多少時間,因為張伯的心極其剛硬,對福音沒有任何興趣,所以她非常的擔心。
因著病情惡化,張伯要開始接受嗎啡靜派注釋,神智也開始變得迷糊。其子女每天也在他床邊守候。
調較嗎啡得看病人的反應,每一次來到床邊觀察病人的情況,其女兒也會問我相同的問題--爸爸還有沒有知覺,他是否聽到我們的說話。
這一天,是漫長的一天。
到了黃昏,他的氣喘情況得到改善,正在安然睡著。
「醫生,他是否還有知覺?」女兒著急的問,縱然她已問了很多次。
「放心,藥物令他減輕辛苦的情況,他也因疾病累透了。不過你們繼續在床邊輕聲說些支持的說話,會對他有所幫助。」
「依你所說,他能夠把我們的說話聽得入耳,可是他不能夠反應。」
「以現階段來說是。」
「那麼我便不清楚他是否願意決志相信耶穌。」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他是否願意相信,我相信惟有上帝自己最清楚。人要做的,就是把自己要盡的責任做好。他是否相信,他自會向上帝表示。你們只管在旁支持他為他打氣,盡了份兒就是了。」
緊張的女兒得到抒懷,這也是我們做醫生面對未期癌症病人和家屬的心願。
「醫生,你說這番說話,又為我們找院牧來看我們,你是否基督教徒?」
「是,我曾經是…」
「甚麼?」
「一個多月前我已經不是了…」
望著那位經常激動淚流的教徒女兒,以至其他同樣考順但非教徒子女,又望著睡得非常安詳的張伯,這一刻,一種莫名的幸福和平安的感覺,悠然而生。我開始明白,「解脫」,原來是那麼的重要。
明天回來,不知道張伯是否解脫了其痛苦的枷鎖,對我來說,我知道解脫後的我,尚有更光明的前路等待我。
還記得情人節那篇《傷情人》所談過的張伯嗎?他拒絕接受任何的治療和進一步檢查,連紓緩性的肺積水抽取也拒絕了。其肺含氧度越來越差,現在已經需要氧氣治療,並輔以嗎啡注釋來減輕其呼吸困難的感覺。
我很少和病人和家屬直接談及我的信仰,而事實上真正有這「閒暇」的時候其實也不多。可是,當病人需要面對未期癌症的時候,我通常會積極轉介病人和家屬接受院牧或駐院修女的支援。在善終的概念下,我們相信「治療」的向度是全人的,不僅在於生理的層面,也在乎心理層面以至靈性的層面。
靈性層面卻絕不像基督教一般那麼狹義地討論一個人臨死前是否有信主耶穌。事實上,很多基督徒在家人步入死亡的時刻往往只關心他是否相信耶穌,卻忽略了一個人的靈性需要有很多方面要考慮。
無論如何,我積極轉介臨終病人予院牧和修女,不是因為我想他們信耶穌。很多時候,最需要神職人員作出關懷的,其實不是病人,而是病人的家屬,特別是那些歇斯底里地只顧家人是否信主的教徒。
如往常一樣,我主動地為張伯和其家人的個案轉介給院牧,張伯有眾多子女,我全部也曾見過面。他們對其父親非常關心,也希望在最後的歲月令張伯的痛苦減到最少。他們不斷輪流探望張伯,他們的出現讓我感受,原來張伯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有一個經常來探望他的女兒是基督徒。每一次匯見病人家屬的時候,她永遠是哭得最厲害的一位,她每次也問他還有多少時間,因為張伯的心極其剛硬,對福音沒有任何興趣,所以她非常的擔心。
因著病情惡化,張伯要開始接受嗎啡靜派注釋,神智也開始變得迷糊。其子女每天也在他床邊守候。
調較嗎啡得看病人的反應,每一次來到床邊觀察病人的情況,其女兒也會問我相同的問題--爸爸還有沒有知覺,他是否聽到我們的說話。
這一天,是漫長的一天。
到了黃昏,他的氣喘情況得到改善,正在安然睡著。
「醫生,他是否還有知覺?」女兒著急的問,縱然她已問了很多次。
「放心,藥物令他減輕辛苦的情況,他也因疾病累透了。不過你們繼續在床邊輕聲說些支持的說話,會對他有所幫助。」
「依你所說,他能夠把我們的說話聽得入耳,可是他不能夠反應。」
「以現階段來說是。」
「那麼我便不清楚他是否願意決志相信耶穌。」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他是否願意相信,我相信惟有上帝自己最清楚。人要做的,就是把自己要盡的責任做好。他是否相信,他自會向上帝表示。你們只管在旁支持他為他打氣,盡了份兒就是了。」
緊張的女兒得到抒懷,這也是我們做醫生面對未期癌症病人和家屬的心願。
「醫生,你說這番說話,又為我們找院牧來看我們,你是否基督教徒?」
「是,我曾經是…」
「甚麼?」
「一個多月前我已經不是了…」
望著那位經常激動淚流的教徒女兒,以至其他同樣考順但非教徒子女,又望著睡得非常安詳的張伯,這一刻,一種莫名的幸福和平安的感覺,悠然而生。我開始明白,「解脫」,原來是那麼的重要。
明天回來,不知道張伯是否解脫了其痛苦的枷鎖,對我來說,我知道解脫後的我,尚有更光明的前路等待我。
你就咁離開基督教,唔覺得可惜咩?
在此之前,上帝會點諗呀?
講明先呀,我唔係鬧你,你唔好誤會呀!
Posted by 匿名 | 2/20/2006 01:38:00 下午
I spot your blog's link in my good friend's site. I just want to share my feeling with you. Hope you don't mind. =)
The nature of religion per se is a blessing. Yet I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 that some of the religion institution do creat troubles that against God's will.
Being a christian is more than attending church every Sunday. Some of the principle/ practices/ theories that acknowledged by higher levels in church you may disgree (or even disapprove). But it doesn't mean that you deny the existance of a Lord up there.
You are still a Christian if you believe in Him, even you don't pray that often as before.
Will you say being a doctor is just a career post? (no offence on this, but trying to make a connection) Even you are no longer working as a physician (touch wood =p), the skills and the fire of saving life will still remain in your heart.
Being a Christian is similar to being a doctor, it is not just a post or identification. It is a mentality, a subjective perception of self. Don't let an external factor affect what you believe.
If you don't believe in Him, fine! afterall we have our free will and you are strong enough to stand against this. If you believe in Him, yet deny the Christian identity because of how others' behaviours. Then you need to reconsider what you truely against - the religion per se or the institution.
By the way, I am impressed with your way of thinking and the way to see the world.
Stay cheerful and keep the fire within! =)
Elaine
Posted by 匿名 | 2/20/2006 02:21:00 下午
告訴各位讀者,昨晚張伯已經得到解脫,離開那帶著疾病的身軀了,去世的時候十分平安。聽說他好像最後沒有向其女兒表示自己是否相信,對我來說卻不是最重要的事了。
Posted by Raymond WOO | 2/20/2006 03:06:00 下午
三年的時間在信義會教會聚會,我很欣賞他們有嬰兒洗禮,我問他們神學院的神學生一個很尖銳的問題:嬰兒洗禮有沒有救贖功效?(即是若果嬰兒洗完禮第二天死了,又或是長大後唔「信主」,將來會否得救),神學生堅定地肯定。
這令我反省到一味關心臨終者是否有反應,可以叫他們表達信主,是否妥善的做法,又或這是否只是信徒家人拒絕面對生死的手段,只想得個安心。
「信主」講求信者的意志決定,嬰孩及瀕死者的得救問題就為許多人帶來憂慮(其他情況如「基督徒」自殺能否上天堂等),是否太過高估人的意志?我不否定dead bed evangelism的重要,但神不能救一個嬰孩,一個嚴重智障的人,以及一個在病榻中無助的瀕死人士?
Posted by CH | 2/20/2006 04:38:00 下午
對一個非教徒來說,臨死前信不信教根本不重要,去得安樂定痛苦先重要。
如果我臨死仲要俾人「哦」我信教,我真係寧願即刻「去」,好過俾人日夜係咁煩。
(反正,未到最後一刻,你都唔知自己信既係真定假。臨死話信,信o岩左就話o者,若然去到先知信錯左,咁就太抵死了……)
Posted by 方潤 | 2/20/2006 07:15:00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