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自由花 » | 紀念八九六四 不用十五十六 » | 鳥倦知還 2 » | 做愛次數與性滿足感 » | 煙民的家人 » | 世界不吸煙日 » | 鳥倦知還 » | 自傷者自付 » | 六四遊行 » | 眼淚 »

鳥倦知還3

欠違夜遊杜拜兄和各位反基朋友。

教會會改過,中共都會認錯。

即是說,教會邪惡的本質不會變,我也不會迷信他們會變。

變的,只是我的焦點,又向上帝討債,轉而向教會討債。

既然我已被打入地獄,我就不會令兇手上天堂上得如此舒服。

又既然上帝只愛那些傷害了別人的人…那我就惟有找方法提醒那些沉淫在愛與幸福的人,別人的傷口仍有幾深。

看完《立見天國》,就令我更有這種衝動。

我一直覺得永罰論是「壞鬼神學」,是後來教會過分強調恩典說的結果。教會提出必須有地獄永罰,來突顯恩典的重要性、必要性。

相信各人的罪將得到公正處理,所有人最终都將蒙恩得救,原來古代教會的教父也有提出過這種普救論思想。古代教父奧利金(Origen,俄里根)就有這種「眾生復原」(apokatastasis panton)的觀念。這也影響到亞歷山大里亞的克萊門(Clement of Alexandria)、杰羅姆(Jerome,耶柔米),以及多位東方教會教父,例如尼薩的格列高利(Gregory of Nyssa)、納西昂的格列高利(Gregory of Nazianzus)。萬有復興,連魔鬼也將與上帝復和。

基督教會倘若要更新,這個壞鬼神學問題需要得到徹底處理。

天主教會四十年前梵二改革後,(通過重新解釋)取消了「教會以外別無拯救」的教義。而且天主教有煉獄教義。取消了「教會以外別無拯救」的教義,這無形中意味著將地獄中的所有罪人遷往煉獄,得到公平的審判。不過,天主教會做得仍未夠徹底。

然而,天主教官方的條目竟然有一個有趣的討論:
http://www.newadvent.org/cathen/01599a.htm


It was destined, nevertheless, to be revived in the works of ecclesiastical writers, and it would be interesting to verify Koestlin's and Bardenhewer's statement that it is to be traced in Bar Sudaili, Dionysius the Areopagite, Maximus the Confessor, Scotus Erigena, and Amalric of Bena [一直都有人持有這種想法]. It reappears at the Reformation in the writings of Denk (d. 1527), and Harnack has not hesitated to assert that nearly all the Reformers were apocatastasists at heart, and that it accounts for their aversion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cerning the sacraments (Dogmengeschichte, III, 661). The doctrine of apokatastasis viewed as a belief in a universal salvation is found among the Anabaptists, the Moravian Brethren, the Christadelphians, among rationalistic Protestants, and finally among the professed Universalists. It has been held, also, by such philosophic Protestants as Schleiermacher, and by a few theologians, Farrar, for instance, in England, Eckstein and Pfister in Germany, Matter in France.

Origen仲有講輪迴說。

http://www.utm.edu/research/iep/o/origen.htm#Multiple%20Ages,%20Metempsychosis,%20and%20the%20Restoration%20of%20All

The restoration of all beings (apokatastas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 in Origen's philosophy, and the touchstone by which he judges all other theories. His concept of universal restoration is based on equally strong Scriptural and Hellenistic philosophical grounds and is not original, as it can be traced back to Heraclitus, who stated th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are common" (Fragment B 103, tr. J. Barnes 1987, p. 115). Considering that Origen's later opponents based their charges of heresy largely on this aspect of his teaching, it is surprising to see how well-grounded in scripture this doctrine really is. Origen's main biblical proof-text is 1 Corinthians 15:25-28, especially verse 28, which speaks of the time "when all things shall be subdued unto him [Christ], then shall the Son also himself be subject unto him that put all things under him, that God may be all in all" (KJV, my emphasis). This scriptural notion of God being "all in all" (panta en pasin) is a strong theological support for his theory of apokatastasis. There are, of course, numerous other passages in scripture that contradict this notion, but we must remember that Origen's strength resided in his philosophical ability to use reason and dialectic in support of humane doctrines, not in the ability to use scripture in support of dogmatical and anti-humanistic arguments. Origen imagined salvation not in terms of the saved rejoicing in heaven and the damned suffering in hell, but as a reunion of all souls with God.

URL:
http://www.utm.edu/research/iep/o/origen.htm

To Clement 及 Ashley:

看來近來天主教的更新給傳教事工真的越來越刺熱喎,不過當你看
到某樞機主教竟然聲稱下世投胎也要做律師,以及該樞機當年對那
些離開天主教的信徒的嚴厲批評可見,天主教比起基督教更不為公
義:

擇自2002年3038期公教報:
http://kkp.catholic.org.hk/main02/main3038.htm

粉嶺聖若瑟堂慶祝主保節 陳主教交代教會醜聞事件

(本報訊)粉嶺聖若瑟堂於五月五日主日慶祝主保瞻禮,邀請
陳日君主教主持當日上午九時半彌撒,由主任司鐸成啟明神父、康
卓文神父、曾服務該堂的陶成章神父及萬籟寂神父共祭,約三百多
名教友參加。

陳主教在講道中主動發表對神職人員性侵犯未成年人事件的看法。
他指出,神職人員在教會內擔當領導角色,外界對他們有高要求十
分合理;司鐸受到信任,絕不能利用其身分,傷害未懂自我保護的
人士。教會亦主張依從天主的恩寵,規勸罪人悔改。

陳主教提出眾多教友心裡的疑問:「天主教徒在這些事件發生後,
究竟一直相信的教會是否仍然值得相信?」他認為是主張對性開放
的社會風氣使然,且數百個神父中只有數個犯事,教友不應對教會
失信心。他強調,我們信仰的核心不是神父而是天主;耶穌所創立
的教會是罪人教會,宗徒亦曾背棄耶穌。

「無論是好壞神父,所祝聖的聖體是一樣的。」陳主教指出,如果
教友因為個別神父的劣行,而不領聖體,甚至放棄信仰,就等同犯
自殺罪。他鼓勵教友更積極的方法作回應,信賴天主聖神的力量,
並效法聖若瑟的芳表,「在這艱難時期,更應該徹底地遵守天主誡
命,名副其實地做基督徒的本分。」

彌撒中,三名青年領受堅振聖事,並從主教手中接受聖經、聖牌和
證書。中午於粉嶺聖芳濟各書院舉行聚餐,多個善會表演助慶。(比)

其實在同一期公教報內有另一篇由陳樞機所寫的文章,名為:"
我們真想維護公道嗎?陳日君",內裡對離教者的批評更為放肆,
甚至以一個非常輕藐的態度去為失見證的教牧護短。不過最為可笑
的是,當這篇文在2004/5年轉貼到HKUDB forum後,該篇文章旋
即被人刪改,變為"見證 反見證 再見證", 內容也收斂下來,不
過試想如果這篇文在撰寫後三年,被貼到HKUDB forum,陳某
又會否偷偷地改動這篇文章呢?亦因此我也領教過天主教教會的行逕

肥榮:

我覺得可能大家還未真正深思過為何基督教/天主教會
有這樣邪惡的本質。
請大家細看舊約,約書亞如何入侵迦南,摩西/約書亞
為何經常要在猶太人前提及迦南是"流奶與蜜"之地,
以及當猶太人攻入迦南的時候如何對待迦南人及其財
富,你就會明白今日的教會經已比起當年"明光"得多
。若你能再看看今日的教會如何看待約書亞及摩西,
你就更會明白教會如何美化這些邪惡的行為。

很有同感。

不過肥榮跟教會的糾纏也真的不止於教義/宗教/文化等問題吧。

我又何嘗唔係...
如果現實生活認識我的人(尤其是教徒),就會知道教會
(包括天主教及基督教)對我名譽上給生活上有多大的破
壞...

我又何嘗唔係...

現實生活認識我的人(尤其是教徒),就會知道教會
(包括天主教及基督教)對我名譽上給生活上有多大的破
壞...

不過點都好啦,有一首歌我覺得係好適合離教者0既:
(呢首歌可能更適合這一刻的肥榮哩!)


The Moment 這一刻 – 孫燕姿
作曲:陳忠義
填詞:廖瑩如

這一刻 回頭看見自己
這一路的風景 百感交集的我
下一刻 又將飛向哪裡
漸漸疲憊的羽翼 為你披上了勇氣

*放心離開我 我會記得這一刻
 那些還飛翔著 不可思議的夢
 雨後的天空 會有絢爛的彩虹
 像最初相信著 我們總會找到自由(我會找到自由)*

這一刻 時間變成行李
越過生命悲喜 陪伴著我前進
因為你讓我看清自己
面對未知的恐懼 腳步更加堅定
Repeat(*)

哦……只是遠行 不是逃避
告別是為延續回憶永恆的華麗
你……要照顧自己 不要忘記
那些燦爛過的痕跡
Repeat(*)

1, 是壞的教義製造壞的教會,還是壞的教會製造了壞的教義?我不否認前者,卻更相信後者。一個制度若已存在,它就必會為自己的生存無所不用其。不論你想鳥倦知還,還是想另覓新天地,若是遇到一個充斥大佬文化(牧師/教主/大佬/主席/whatever)、或是以不斷招攬會員(傳福音/傳銷...)為目的的團體,勸你還是快快閃避。宗教團體如是,世俗團體也如是。

2, 信教多年,察覺教義形式、不過是皮相;教徒的身份,往往是自我的宣稱,多於是對靈性的描述。宗教往往只是制度,而制度盡是虛偽。在家泡壺普洱,聽聽某歌唱家的詠嘆調,比加入建制宗教更有益靈性。

3, 當然,倘若不嫌小弟的聚會人丁單薄,小弟絕對歡迎。不過,若只是想以肚腹為神,小弟也不介意與胡兄找一間上佳的「廟宇」,祭其五臟。

4, 不用離教,也不用鳥倦知還,只需忠於自己、做好自己。世人皆愚昧,教內教外也如是。不論在那裡,也要懂得抽離、耐得起寂寞。

其實,我唔算太反基... 非常同意夜遊杜拜兄的觀點,約書亞記完全是一份政治宣傳文件:所有敵人都是邪惡的,必須趕盡殺絕;喇合的行為今日叫叛國,而且導致屠城的後果,今時今日教會居然視為信德之人;舊約的耶華只不過是部落戰神,大家唔好太認真。不過基督徒也有令人欽配的人的事,例如 Christian Peacemakers, 又例如 Mother Theresa,雖然他們非常之罕有;Evangelical / Fundementalist 教會,基本上是邪惡的。也許,在遙遠的未來,有一些基督徒會悔改,也許有一日,六四會平反。

回Ashley: 所為醜陋的世界醜陋的事情,往往有兇手/受害人,我和其他朋友一樣,只不過對受害人有作為地球公民應有的一丁點同情心,和一丁點正義感,基督徒只說句「醜陋的世界」跟住就山埋房門繼續 Happy 等上天堂。不要以為人離開教會是因為「有些教徒的冷言冷語所傷害」,希望你留心世事,早日悔改。

肥榮:
「又既然上帝只愛那些傷害了別人的人…那我就惟有找方法提醒那些沉淫在愛與幸福的人,別人的傷口仍有幾深。」別找了,沒用的,因為問題正是:那些沉淫在愛與幸福的人根本不(亦不會)理會別人的傷口仍有幾深。不重返教會嘗試去「救」其他人,並非是安於沉默或者盲目不仁,但是接受了這是個我們什麼都不能做的無奈現實而已。

Sisyphus.kmu:
基督教教義的故事書內容,我們固然不必認真看待。但是,活在被基督教隻手遮天的世界裏,我們真的也可以對(部份)教徒的惡行不認真看待嗎?

補充一下我先前的post:
有關於上次提及的另一篇文章:"我們真想維護公道嗎?陳日君",現節錄如下:

我們真想維護公道嗎? 陳日君

不少人問:「在神職人員性侵犯少年的事件上,素來多言的陳主教,怎麼默不出聲?」為避免任何誤會,本人在此作一交代。教區關於這事的發言人是李亮神父。本人在教區公署服務只五年半,對過去的資料掌握不足,不是擔任對這件事發言的最佳人選。

不過關於倫理與公義,本人卻頗有看法,也想在這裡和兄弟姊妹們分享。

在「性侵犯少年」的事件上,大家最關心的當然是要避免犯事者再有機會傷害其他少年,這是任何行動的優先目標。

教會在過去處理這類問題時,當然關心這個目標,按不同情形用不同方法。有時給犯事者接受心理治療,調任沒有機會接觸少年的工作,交托給有經驗的神職前輩監督等。這做法看來也曾有過好的效果,教宗最近也還肯定「人藉天主的恩寵助佑是可以改過的」。若事件嚴重,教會會革除犯事者的神職或要他入隱修院。

近來的經驗似乎使教會意識到這類事件常屬嚴重,對犯事者的改過也不敢太樂觀(心理病態不易痊癒,「看來沒有再犯」不等於真的沒有再犯,更不保証以後不再犯)。教會正趨向考慮採取「絕不冒險」的政策:「犯這類嚴重的刑事罪行,一次也已太多!」但用今天的智慧和標準去判斷過去的做法,未必合理。

大家都說:「犯法者該繩之於法,不能逍遙法外」。但法律也有法定的程序,也該顧全公義:沒有初步的証據不能控訴任何人,或破壞他的名譽;疑犯在被判決前也不該被任何人定罪。

法律人士告訴我:教會並沒有法律上的責任去控告犯罪的神職人員。如果事件到達警方手中,教會當然要依法合作。

有人說按道義,教會該控告犯罪者。其實在許多地方,法律在某範圍內,也豁免家屬控告家屬。雖然主教和神職人員、神職人員彼此間沒有血統的關係,在法律前不是家屬,但如果你了解神職團體內的特殊關係,你會同意:稱主教為父親、稱神職人員為兄弟,並不只是一種純粹形容的說法。

我分享了以上的意見,希望教會內的兄弟姊妹不要對最近傳媒報導有關教會的事件背負了多餘的罪惡感。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