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chinov筆記1 - 求死背後
有幸旁聽加拿大著名精神科醫生Harvey Max Chochinov博士於理工大學的演講,獲益良多。他在舒緩治療的研究走在世界的最前線,他所作的研究,對病人生命價值的重整以及全人關顧模式的建立上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支持安樂死/醫生協助自殺的人士認為此舉有助保存病人「最後的尊嚴(DIGNITY)」,甚至認為求死本身是一個最基本的人權。而根據荷蘭的一個研究,訪問那些協助病人自殺的醫生,顯示未期病患者要求醫生處方「安樂死」的最常見原因,亦是「保存尊嚴」。
問題是,甚麼是「尊嚴」?尊嚴背後的潛藏語(SUBTEXT)又是什麼?求死背後的潛藏語又是什麼?結束一個病人的生命對醫生來說其實易如反掌,可是,要處理求死意慾背後的真正需要,才是對一群關顧臨終病人需要的醫護人員更大的挑選。
不少研究均指出,過半的未期臨終病人(即是壽命可能只以星期來計算)其實根本沒有求死的意慾(Desire to death),如果把只有非常輕微的求死意慾的病人有計算在內,真正表達強烈想死意願的臨終病人其實少於百分之十。
求死意慾背後的原因,是對繼續生存感到絕望。痛楚(PAIN)本身是一門複雜的課題,而痛楚程度亦與病人所獲得的支援(特別是家人支持)互相關連,但當兩者未能獲得妥善的處理或滿足,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抑鬱症(DEPRESSION),而絕大部份真切想求死,對生存感到絕望的人,他們的病徵其實符合抑鬱症的確診要求。
那即是說,當一個病人表達要求結束自己生命的意願時,我們應該反問這個「要求」背後的潛台詞是什麼?是不是疾病的痛楚未能控制?是不是缺乏生命上的支援?甚至病人其實因為未期疾病而患上抑鬱症?如果「貿貿言」就「成全」病人,其實根本沒有處理到背後的真正問題。
是否越步入病情的後期,求死意慾就一定會增加?原來又未必。時序檢測發現,病人的求死意慾,與疾病對他所帶來的痛苦程度有莫大的關係。如果疾病所帶來的痛楚以及病徵得以處理,病人的求死意慾就會減低,繼續生存的意志就會增加,反之亦然。
而事實上,疾病的不同階段所表達的求死意慾,其背後所顯示的問題也有所不同。當未期疾病未確診後,影響病人生存意志的會是對未來的恐懼和焦慮(ANXIETY),隨著病情持續,抑鬱(DEPRESSION)會佔據了人的意志,而到疾病的最後期,求死意慾主要是受身體所受的病徵所影響。
即是說,當一個病人要求「安樂死」的時候,我們要針對問題,對號入座地處理,要明白頻死病人的需要以及正面對的問題,加以舒緩。「求死」本身,其實是尋求幫助的一個信號。
(明天待續)
支持安樂死/醫生協助自殺的人士認為此舉有助保存病人「最後的尊嚴(DIGNITY)」,甚至認為求死本身是一個最基本的人權。而根據荷蘭的一個研究,訪問那些協助病人自殺的醫生,顯示未期病患者要求醫生處方「安樂死」的最常見原因,亦是「保存尊嚴」。
問題是,甚麼是「尊嚴」?尊嚴背後的潛藏語(SUBTEXT)又是什麼?求死背後的潛藏語又是什麼?結束一個病人的生命對醫生來說其實易如反掌,可是,要處理求死意慾背後的真正需要,才是對一群關顧臨終病人需要的醫護人員更大的挑選。
不少研究均指出,過半的未期臨終病人(即是壽命可能只以星期來計算)其實根本沒有求死的意慾(Desire to death),如果把只有非常輕微的求死意慾的病人有計算在內,真正表達強烈想死意願的臨終病人其實少於百分之十。
求死意慾背後的原因,是對繼續生存感到絕望。痛楚(PAIN)本身是一門複雜的課題,而痛楚程度亦與病人所獲得的支援(特別是家人支持)互相關連,但當兩者未能獲得妥善的處理或滿足,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抑鬱症(DEPRESSION),而絕大部份真切想求死,對生存感到絕望的人,他們的病徵其實符合抑鬱症的確診要求。
那即是說,當一個病人表達要求結束自己生命的意願時,我們應該反問這個「要求」背後的潛台詞是什麼?是不是疾病的痛楚未能控制?是不是缺乏生命上的支援?甚至病人其實因為未期疾病而患上抑鬱症?如果「貿貿言」就「成全」病人,其實根本沒有處理到背後的真正問題。
是否越步入病情的後期,求死意慾就一定會增加?原來又未必。時序檢測發現,病人的求死意慾,與疾病對他所帶來的痛苦程度有莫大的關係。如果疾病所帶來的痛楚以及病徵得以處理,病人的求死意慾就會減低,繼續生存的意志就會增加,反之亦然。
而事實上,疾病的不同階段所表達的求死意慾,其背後所顯示的問題也有所不同。當未期疾病未確診後,影響病人生存意志的會是對未來的恐懼和焦慮(ANXIETY),隨著病情持續,抑鬱(DEPRESSION)會佔據了人的意志,而到疾病的最後期,求死意慾主要是受身體所受的病徵所影響。
即是說,當一個病人要求「安樂死」的時候,我們要針對問題,對號入座地處理,要明白頻死病人的需要以及正面對的問題,加以舒緩。「求死」本身,其實是尋求幫助的一個信號。
(明天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