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不慬幽默的醫生 » | 死得好,死得鬼馬 » | 轉載:《保羅徒》 » | 舊區重建 » | 先睹為快 » | 為世貿示威者「去妖魔化」 » | 過去的一個星期,很累。 » | 要有多少人上街你才聽到我們的心聲 » | 又是那些教徒的歪理 » | 這是教徒的回應 »

我被傳染

晚上十一時多在觀塘地鐵月台送別友人,正往對面月台時望,突然有一種非常強烈且干擾性的絕望悲情臨到我的胸口,我想起這幾天有一對小情侶因事而了結自己的生命。北風冰冷無情,使我更形孤身隻影,這份突如其來的自憐和自悲,好像是從路軌對我發出的呼喚。既然兩個人也不能苟全於世,那我一個人豈不是更死不足惜?這就像一道永不停頓的迴路,把我引導到黃線邊緣。

這個時候,突然有一家三口和服侍他們的菲傭登上這異常寧靜的月台。父母坐著輪椅,那小孩則才十歲,四個人一同在方便傷殘人士上落位置等待,那種動人卻罕見的溫暖,捉緊了我最後的腳步,十五秒後,列車到達,我和他們相安無事地上車。

那種擾侵性的自毀思想,很多人也有類似的經歷。它未必一定代表了抑鬱症的出現,但對醫生來說,任何一個人有自殺的舉動甚或只是念頭,我們都必須要了解他除了壓力外,有沒有抑鬱症的元素,因為很多時候自殺念頭可能不僅是所面對壓力求助無援的求救訊號外,更可能是抑鬱症(又或現在較多人使用的血清素病)的病徵。

我所關注的不是自殺念頭與抑鬱症的關係,我所關注的是傳媒就自殺報導所可能誘發的自殺念頭的影響。

「自殺」本身有一定的傳染性,而事實上,傳媒作為公眾獲取社會資訊的重要途徑,其報導自殺個案的手法與自殺情緒的傳染性有一定的關係。而事實上,對自殺者的疑問往往令人對這問題採取不敢正視的態度。再加上大眾多數仍為自殺不是屬於自然死的死亡方式,所以當你有朋友家人因病去世你會作出慰問,但當你朋友家人因事自殺而過身時,大家多會選擇三緘其口。

所以,不適當報導自殺題目,其實對公眾會造成傷害。有研究顯示傳媒對自殺題目的處理會理方法會影響自殺的人數。而自殺的「社會濡染」效應一直是心理學一個很好的研究題材。

事實上,當那兩位中學生去世後,傳媒均爭相以兩天的頭條去處理這些新聞,報導他們日記的內容,並以標題去介紹他們的身後事。這是對死者的尊重嗎?這是對死者的家人和朋友尊重嗎?傳媒有否想過他們在事件上所過成的「社會濡染」效應。

我們不是要逃避問題,這也解決不了問題。事實上我們需要更有效去幫助未婚懷孕的中學生去處理這事情(我不諱言我曾有協助不少青少年在學懷孕基督徒提供意見)。但是,傳媒連日的報導,是將匡正民風,為有需要者提供支援,抑或只是當它為一單可以炒作的新聞去賣弄,而妄顧背後的影響?

自殺氣氛是可以傳染的,我們大可不必避而不談,相反我們更需要為事件去找尋合適的意義,讓我們的人生上多一課,而非讓那逝去的生命成為我們賺錢的途徑和傷害別人的利器。

參考資料:美國防止自殺基金http://www.afsp.org/education/newrecommendations.htm

唔鍾意睇防早明做戲,更討厭洩海奇,但"早熟"真係幾好睇的,而且有教育意義。

如果沒有喜歡看這些的人,又怎會有人當作賣點﹖
所以最大的問題,還是在大眾身上。
(我不是說報社沒責任)

最可憐的,還不是那位被記者偷錯相,被當成死者的小姐﹖

有人暴露倒不是大問題,那些人是自願的。
問題反而是如何讓那些不想見到的人不用「眼冤」。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