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博客轉型 » | 女人心海底針 » | 董驃 » | 局外人談學.社運人 » | 有人願意一起去嗎? » | 瀕死時別讓我聽福音 » | 星期天談談道 » | 給疲累的同路人 » | 仇恨.報復.慕尼黑 » | 野火記零一 »

星期天和教徒談斷背山


目光短淺狹隘自大的基督教徒,絕對不配去欣賞李安導演的《斷背山》

早於斷背山在台灣上映的時候,基督教已有排山倒海的批判行動。不少基督教媒體以至教會講壇均批評電影「有傷風化」,甚至是荷里活宣揚自己放縱的陰謀。有傳統家庭價值的學者更以李安拍出宣揚同性戀文化的影片,破壞了家庭本身的神聖形象,實在是「華人的悲劇」。

在基督徒的眼中,電影世界一定要和教堂一樣潔白無暇。人與人之間一定必須要在「主內」彼此相親相愛。用被泛道德主義侵蝕的教徒眼睛看電影,所有的電影一定會被批評為不合格。

為什麼教徒不配去欣賞《斷背山》,因為他們根本不明白電影的本質,而只考慮電影的工具性。

對教徒來說,好電影就是能夠傳教的電影,只要能夠讓人看到基督教的價值,那就才是一套能在教會談論的電影。

老實說,為什麼只有《斷背山》一戲才受到教會猛烈的批評?首先是因為電影的主角的同性戀行為,第二就是因為電影賣座所引發的眼紅症。

作為非同性戀者,不代表不可以和不需要去明白相異性取向人士的看法。教會永遠在這明白關上大門,永遠只用自己的角度去看問題。所以教會看到的同性戀者永遠不會是一個「人」,而只是「罪人」。

題材涉及同性戀難道就等於宣揚同性戀嗎?當然斷乎不是!可是對於教徒這些狹隘的腦袋,永遠不能夠從電影去欣賞一個「故事」。工具主義的教徒卻只會把任何的故事當作教義的空傳。對他們來說,《斷背山》的最好結局恐怕是兩名男主角在教堂面前流淚痛哭然後和兒女妻子獲得復和,才最有傳教的意味。

類似的情況其實見諸於《哈利波特》,一套故事講述一個少年如何在魔法學校成長,就正正因為他用魔法而被基督教貶成一套宣傳邪靈的電影。我真的懷疑教徒們是否有認真看過這電影…

另外一個令基督教徒那麼仇恨的原因,就是因為《斷背山》的賣座,坦白的說,如果《斷背山》不是那麼的賣座和出名,基督教人士可能根本壓根兒不會聽過這套戲,試問你何曾見到基督教徒對同志電影節群起攻之?(因為對基督教來說,他們的眼光細小到根本不會留意有此活動。 )

王永信牧師這名「華福」的老頭兒曾經批評「《斷背山》票房收入僅有2500萬美元。如果美國人並不看這些電影,那它們憑什麽得獎?」 ,當中我們看到這名老頭酸溜溜的滋味,亦見到這位老教徒只慬得用「好電影就是賣座的電影」這些最原始的死撐論述去對《斷背山》作無力的反擊。(據知這套戲成本只為1300萬美元,就算收入「僅有」2500萬美元已經足夠為電影公司賺到笑,更何況現在單是北美的票房已經衝破一億美元。)

而事實上,不少獲獎的電影從來不是賣座的電影。很多基督教福音片的票房也強差人意,難道也全是爛片?

電影,是要透過影像去說故事;好的電影,就是能夠好好地透過影像去說故事。那故事是好是壞,那就是劇情的問題;拍得好否就是攝影手法的問題;能夠按著故事的本身用合適的鏡頭,加上配樂和剪接,那就是好的電影。李安的成功,在於他能夠成功地將《斷背山》這個小眾故事,放在大螢幕中,感人地進入你和我的眼簾,對一套電影來說,已經很足夠了。這也是一個觀眾的原始期望。

難道食古不化的教徒,從來只會愛聽亞當夏娃食禁果的故事嗎?

延伸閱讀:世澤兄《美式原教旨主義與香港》

延伸片面閱讀:
如果你只慬得看現時基督教界最hit既基督新報,你將會得到以下的圖畫--
1.基督教領袖譴責「斷背山」獲金球: 對社會及青少年有大害 1月18日
2.「斷背山」——破壞家庭的電影 譚克成博士,傳統家庭促進會總幹事 1月18日

這篇真的寫得好!

我覺得並不應以篇蓋全,難道一個半個基督教領袖就代表了所有基督徒的立場嗎?

我也認同 sue 所說。
這樣一概而論,又跟文中所說的那些基督徒對電影一概而論的風格有什麼分別呢?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