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Chochinov筆記1 - 求死背後 » | 十分鐘步距插多一支旗 » | 癌魔與心魔 » | 九一一前夕談關塔拿摩 » | 康復 » | 感謝 » | 病榻隨想 » | cephalalgia » | 聖靈放暑假? » | 給冥王星的信 »

Chochinov筆記2 - 尊嚴治療

支持安樂死/醫生協助自殺的人士,會認為立法此程序是尊重病人意願的表現。可是,為何未期病患者會贊成立法實施安樂死?研究發現他們擔心當他們的病情惡化,會出現以下的情況:

- 生命完結前會有不能承受的痛楚
- 生活質素(QUALITY OF LIFE)的下降
- 害怕自己成為別人的負累(BURDEN)

但正如上文所言,實際上未期病患者表達求死意慾的只佔少數,對自我尊嚴的要求和感受,可能正正就是影響病人求生意志分別的地方。

當人生步入後期的階段,隨著不同的醫療程序以及治療,身體機能的惡化以及人倫關係的重整,對自己尊嚴的感受和認定程度就會起了變化。

尊嚴就好像一塊骨頭,當面對死亡大限這巨大壓力時,是否維持完整無缺,抑或破折斷裂,其實非常影響病人對繼續生存抑或求死意慾。

而研究亦發現,各人或許有不同對尊嚴的定義,可是有些地方是共通的。就例如在機能依賴的問題上,以「沐浴」、「更衣」以及「處理大小二便」等日常活動能力的失去,最易令病人對自身尊嚴有所否定。就算是照顧者不介意,但亦有不少病人恐怕自己成為了別人的負累,是故產生求死的心態。

用尊嚴模式(DIGNITIY MODEL)去剖析病人求死的意慾,就可以發現自尊心(SELF ESTEEM)對病人是否有力生存非常重要。而實際上,步向人生的最後期,不少病人每天都在問自己的生存是否仍然有意義。維持病人的自尊心以及尊嚴,可能就正正是針對病人缺乏生存盼望這問題中,最重要等待處理的問題。

尊嚴治療(DIGNITY THERAPY),一個在中文世界很陌生的名字,但在西方已經討論超過十年的一門,就是針對病人在疾病路途上的尊嚴受損所設計的療程。

療程由一句簡單的問句:「Tell me about your life /請告訴我有關你生命的事。」開始,病人被邀去談及對他生命最重要的事,以及生命最值得紀念的地方。連續三天每次三十至六十分鐘的短談會被錄影,當中的對話會被筆錄起來送給病人,治療師亦會鼓勵病人將被紀錄的對話與其家人和摯愛分享。

研究發現,超過九成的病人滿意這對話療程,有八成的病人認為療程對其家人面對其死亡有所幫助,病人的痛楚以及抑鬱程度有所減低,有四分之三的病人會有較高的自尊,有接近一半的病人表示會增加生存意慾,特別是那些在治療前已經非常灰心喪志的人。

講者認為,一個簡單而直接的心理治療療程,便可以幫助病人更有尊嚴地面對死亡。而當中的臨床實證(CLINICAL EVIDENCE)又是如此確設,故此他鼓勵香港從事舒緩治療的醫護人員考慮採用這療程,以幫助病人繼續走剩下的路。

後記:
1.台下發問時有人提出,在香港的舒緩治療單位,人手非常緊張,同工非常忙亂,要找時間再去進行這療程,其「價格性效比」會是如何?

Chochinov教授指出,全世界的醫療單位也面對類似的問題,他的研究是希望幫助仍然相信醫患之間要講心講時間的人,在向行政當局要增加更多人手和空間的時候,有更實在的醫療證據作為後盾。

2.當斌仔要求爭取安樂死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他背後的subtext又是什麼?尊嚴治療對他會不會有所幫助?

TO:版主
Error report

This page cannot be viewed properly. Only error code (All chinese charaters)can be seen (expect this comment page). Could you please check for this problem? (This problem only happen after your changing of web page layout)

Thanks to 版主 for making improvement. The page can be viewed properly now.

... I have done nothing ...

我發現用unicode(utf8)才可看到,用繁體中文big5觀看則為亂碼,這是最近才有的事。

病者往往心靈很脆弱和敏感,擔心成為家人的負累。那麼病者家屬可怎樣去關心他們,而又讓他們覺得有尊嚴呢?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我想建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同時及早思索有關死亡的課題,或許會有助面對病患,儘快離開denial的階段。
不過,現代人心靈越發空虛,嚴重缺乏愛的營養。最近得知一個曾教過的學生患了思覺失調,也許是因為還活在童年時的恐佈經歷裏,很是無奈呢!

Mickey; In short, treat your friend / relative who are sick as your friend / relative, but not merely a patient. Patient dislike negative labelling and sick role sometimes make him / her feeling weeker (except those want to have some secondary gain. It is what we can do at least.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