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死亡 » | 往生前夕《成報版》 » | 解讀醫療新聞 » | 瑣務瑣語 » | 一個好人 » | 再多 » | 核試 » | 診金 » | 我累了… » | 中秋 »

生死團

這是我未完成的思緒筆記:

如果要設計一個一日團,遊覽不同地方,假設資金以及交通不成問題,但景點以及過程要讓你對生死有所體味,你會選擇什麼地方?

香港人不是不認識香港,可是我們只把香港看作成一個消費的地方,我們對外也把這「東方之珠」包裝成購物天堂。消費玩樂的「現在」主義,成為不少人,包括本地人,遊香港的重要主題。

最近香港開始流行了「生態遊」,要對香港的環境以及大自然有更深的了解。香港在這一點起步得遲,但為時未晚,只要有恆心,假以時日定會達到。

香港最缺乏的,恐怕是生死教育。如果旅遊可以幫我們認識大自然,那又是否可以幫我們認識生死更加多?

這特區不是缺乏讓我們對生死駐足的地方,只是它不是遠離民區,交通不便,就是早已被拆卸重建,不留下無塊磚頭給我們沉思。

除了墳場,香港真的缺乏令人反省生死的「景點」。即是觸動我心靈的地方,卻是嘉里大廈,以及八仙嶺的春風亭。

生死問題,一直有意地被遷離於視線範圍之外,卻又是你我每天必需要面對。難道真的要等我們斷氣一刻,才去體味跑馬地一個最著名的墳墓其中一對對聯:「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的現實性嗎?

城市缺乏令我們反思生死的地方,間接令我們對生死的準備有所不足。畢竟,在城市化了的地方,死亡已經不在家庭中發生,而是被遷移在醫院當中。

這小島,還有什麼地方幫助大家更認識生死呢?你有沒有意見?

我想我會考慮前往「靈堂」,不過模式上,直採取小班教學的模式。例如耆康會為長者安排的參觀,其實也是頗不錯的示範。

然而,對未來也未有遠景,要跟年青人由生談到死可是一個頗長的課程。

《傳道書》第七

1 名譽強如美好的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
2 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
3 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
4 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
5 聽智慧人的責備,強如聽愚昧人的歌唱。


聽肥榮醫生的責備,強如聽教會(宴樂的家、快樂之家、俱樂部之家……)信徒的歌唱。

哇,傳道書好犀利,Clement都好犀利。

如果可能的話,看一下certify前後的過程,畢竟現在人人都在醫院去世...
下一站..或許是紅磡一帶,兩間大酒店附近的店舖?
我記得,仲細既時候,第一次近距離面對死亡,就係去大酒店...

而且,偶然在報章上會看到寶福山賣廣告...

天主教會定十一月為煉靈月–追思亡者,有一個活動與此有關,供大家作參考之用:

善終陪伴與萬民四末

日期:13,20,27/11(3次星期一)
時間:晚上7:00-9:00
地點:九龍玫瑰堂 (尖沙咀漆咸道南125號)

講者:羅國輝神父、李珠璣護士、腫瘤科醫生、袁小咪、陳維業、吳志航

內容:人生各階段、病患者的醫護照顧、病患者的牧靈照顧、生命的終結、善終陪伴、善別服務、亡者親屬的照顧、殯葬禮儀、天堂與地獄

費用:自由捐獻

報名:將姓名、堂區名稱、聯絡電話/電郵,寄香港堅道16號教區中心十樓或傳真2521-8034,或電郵hkcdlc@catholic-dlc.org.hk
查詢:2522-7577教區禮儀委員會(週一至週五下午)
截止報名日期:11月6日前

11月13日講題
1.豐盛人生:生、老、病、死─人生各階段(羅國輝神父)
2.病患者的醫護照顧(李珠璣護士)
3.病患者的牧靈照顧──醫院牧靈服務(袁小咪姊妹)

11月20日講題
1.生命的終結(一位腫瘤科醫生)
2.萬民四末之死亡與審判:善終陪伴(羅國輝神父)
3.善別服務(陳維業兄弟)

11月27日講題
1.亡者親屬的照顧─善寧服務(吳志航姊妹)
2.殯葬禮儀、萬民四末之天堂與地獄(羅國輝神父)

推介下列網址,文章中所探討有關生與死的尊嚴問題值得深思,相信參考書目內的書籍也值得閱讀。
http://www.ln.edu.hk/lle/cwd02/seeking/dignity.html

思考死的學問,就學到生的學問,學著付出愛,以及接受愛。奈何我們期望操控一切,遇到不受控制的情況,便認為無法維護尊嚴。過份的執著,使我們不能豁達面對死亡。
要找一個地方去引發人靜思死亡的問題,並不容易,到墳場或嘉里大廈,或許早已嚇破膽,但幸或不幸的是每個人都不能避免這個問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