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瑣務瑣語 » | 一個好人 » | 再多 » | 核試 » | 診金 » | 我累了… » | 中秋 » | 不要怕信耶穌… » | 一個人的死亡所帶來的問題 » | 圍城之歌 »

解讀醫療新聞

如果我離開醫生的行列,我最想先讀取一個傳理碩士課程。

如果解讀傳媒報導能力是通識必修的一課,我就更相信解讀傳媒報導有關醫療的新聞,就更是每一個人必須要學習重要課題。

每次門診看見病人帶著大大小小的剪報來詢問病情,當看見病人被報導所誤導,又或聽到大學醫院教授的吹噓後而就問題弄得一知半解,我就不期然心痛。

對問題誤解所帶來的後遺症,就是一次又一次在希望和失望當中浮沉。每次當我把報導背後的事實告之病人,他們離開時失望的步伐,有時也令我責問自己是否太殘忍。

學習解讀醫療新聞,需要勇氣以及知識。可是,當藥廠、大學以及傳媒互相「合作」,我們又能保護真相多少呢?

願意當老人科或善終服務的人少之又少,還以為你志向在此...

再接再厲,努力應試啦

好無奈
我們也想找一些說真心話的醫生
奈何最願意接受訪問的專家是與藥廠最多掛勾的一群
我們有時明知他們吹噓得有點過分
但沒法找到一點平衡意見
或許有良心的專家,為免倒別人的飯碗而噤口不語
的確, 有幾多人真的願意抱著教育市民的態度接受傳媒訪問, 始終應付記者是一項頗費力勁的工作

醫生需知道,一個傳媒學位並不能扭轉傳媒的劣根。我消極地放棄了改變世界的想法,希望有一天能重拾希望。只能靠一雙銳利的眼和澄明的心,摸清摸楚這個世界。

搣匙:在此,我反而樂觀。原因是,這個世界有或沒了誰,的確是有一點不同,哪怕是極小、極小。當然,那不同可以是導向我們相信的目標,或是離它愈來愈遠。

肥榮:或者是專業知識論作怪,我懷疑醫療線記者的「專業」門檻,似比其他線高,也想知道醫療線記者如何拉近跟醫療行業知識的距離。念法學、IT或金融商業以至政治的,跑去媒體當採訪記者的該有不少,但念了醫護而投身媒體的,鮮矣——雖然我認識有人念了第一年醫科,就轉系,當過記者,但也不走醫療線。

我直覺覺得,受訪醫生本身就有責任去提供平衡的意見。而事實上,每天我們為病人提供醫療意見的時候,豈不是正反的地方都要考慮說明嗎?

可是,又有幾多醫生成為藥廠的奴隸,成為藥物的代言人;又或企圖混淆自己的研究結果,製造一種人人自危的感覺,引起大眾的「關注」呢?

一個傳媒學位不能改變傳媒的劣根。但我們真的要有一點人發聲,那怕只是一點點。問題是,以醫生學位背景所寫的新聞報導,其實自身也可以帶著一點偏頗。澳大畢業的談誦言(明報)無疑在醫療政策的新聞上非常到家,(雖然不少醫生對他的報導手法以及立場時有不滿),但在醫學新資訊的部份就顯得有點乏力。各大新聞報導正即極拓展醫療新聞版面,但從報導中的字裡行間,就可以他們對議題的掌握是多麼的肢離破碎。

無論如何,理想還理想,發夢還發夢,合約快將完結,又是一個事實…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