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慟.反思.蒼茫
生命最可怕的地方,就是窮一生也參不透當中的真諦。
有一些人自稱已經「參生之卑微,悟生之有限」,其實還不算得道修成。
生命最可怕的地方,就是那份不可知性,是故生命最可愛的地方,就是因為它能讓我們面對其有限時變得謙虛。
為一個年青生命的逝去,你可以選擇大哭一場,然後就當什麼事也沒有法生。但真正開始對生命有所學習的人,認識到生命的有限,更體認自己的卑微,便會有感而發地說出:「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
那份「茫」,才是對生命一份更深層次的體會。這種感受,不是那些以傻仔LOOK為榮的MK人士能夠領略;那份苦澀,不是那些終日只慬四字粗詞的他媽哥兒所能明白。這就是「茫」,就是因為人看見生死之浩大,看見本我的渺少,而變得不知所措;而絕不是看見死亡後嚎哭一場,翌日就去「唱K溝女」那種不知所謂。
面對生命的離去,人人都會有表達其哀傷的方法,但對死者的愛和敬,從來不是計算他流了幾多滴眼淚,而是問有沒有為此停下來肅立一時,放一些時間去想一想生命的浩瀚和自己的渺少。
*前言:
有一個老師在日誌上分享他有位不太熟識的學生因急病過了身,他在其日記上就死亡以及自身家人的病痛作了一些反省,他自稱「通常人家傷心時,還毫無感覺﹔到所有人哭完了,卻還在痛苦。」
老師之後提出「如果死亡能夠令我們的學生,感受到人生之卑微、生命之有限,這樣的死亡也許比較有意義。有時候,只有面對死亡,我們才會珍惜生命。」卻因此被網友批評「你學生去左...你真係好似一D事都冇咁既....」
我對那網友的留言非常的憤怒。
每人也有權選擇自己去哀慟(GRIEF)的方式,而GRIEF的過程與死者的親疏關係也很有關係。可是,一個不太熟識的心靈能夠觸動這名老師的內心,從而有那麼多的思緒,對我來說,那同學的去世在那老師心中一定已經泛起了漣漪。
哀慟的素質QUALITY,從來不是已流眼淚的多少或長短來計算,我們不是被聘請負責哭喪。
如果想從哀動當中帶來內心的醫治,就要從「失去」(LOSS)中走入復元。那可以是透過對生命的禮讚和欣賞,甚至是對生命多了更多的反思,無論如何,這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
生死學本身就是一門極為少人觸及的題目。對於那些以為哭得越多就越尊重死者的人來說,他們的無知和誤解不僅無助大家對死亡哀慟的復元,更徒添壓力予其他以別的方式來表達哀慟的人,他們的無知,正正是阻礙傷口復原的毒素,更是破壞人倫關係的毒蛇。
緊急實用延伸閱讀:GRIEF LOOS & RECOVERY,當中首頁已有五十一個方法紀念離開你的人
有一些人自稱已經「參生之卑微,悟生之有限」,其實還不算得道修成。
生命最可怕的地方,就是那份不可知性,是故生命最可愛的地方,就是因為它能讓我們面對其有限時變得謙虛。
為一個年青生命的逝去,你可以選擇大哭一場,然後就當什麼事也沒有法生。但真正開始對生命有所學習的人,認識到生命的有限,更體認自己的卑微,便會有感而發地說出:「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
那份「茫」,才是對生命一份更深層次的體會。這種感受,不是那些以傻仔LOOK為榮的MK人士能夠領略;那份苦澀,不是那些終日只慬四字粗詞的他媽哥兒所能明白。這就是「茫」,就是因為人看見生死之浩大,看見本我的渺少,而變得不知所措;而絕不是看見死亡後嚎哭一場,翌日就去「唱K溝女」那種不知所謂。
面對生命的離去,人人都會有表達其哀傷的方法,但對死者的愛和敬,從來不是計算他流了幾多滴眼淚,而是問有沒有為此停下來肅立一時,放一些時間去想一想生命的浩瀚和自己的渺少。
*前言:
有一個老師在日誌上分享他有位不太熟識的學生因急病過了身,他在其日記上就死亡以及自身家人的病痛作了一些反省,他自稱「通常人家傷心時,還毫無感覺﹔到所有人哭完了,卻還在痛苦。」
老師之後提出「如果死亡能夠令我們的學生,感受到人生之卑微、生命之有限,這樣的死亡也許比較有意義。有時候,只有面對死亡,我們才會珍惜生命。」卻因此被網友批評「你學生去左...你真係好似一D事都冇咁既....」
我對那網友的留言非常的憤怒。
每人也有權選擇自己去哀慟(GRIEF)的方式,而GRIEF的過程與死者的親疏關係也很有關係。可是,一個不太熟識的心靈能夠觸動這名老師的內心,從而有那麼多的思緒,對我來說,那同學的去世在那老師心中一定已經泛起了漣漪。
哀慟的素質QUALITY,從來不是已流眼淚的多少或長短來計算,我們不是被聘請負責哭喪。
如果想從哀動當中帶來內心的醫治,就要從「失去」(LOSS)中走入復元。那可以是透過對生命的禮讚和欣賞,甚至是對生命多了更多的反思,無論如何,這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
生死學本身就是一門極為少人觸及的題目。對於那些以為哭得越多就越尊重死者的人來說,他們的無知和誤解不僅無助大家對死亡哀慟的復元,更徒添壓力予其他以別的方式來表達哀慟的人,他們的無知,正正是阻礙傷口復原的毒素,更是破壞人倫關係的毒蛇。
緊急實用延伸閱讀:GRIEF LOOS & RECOVERY,當中首頁已有五十一個方法紀念離開你的人
Thanks, raymond.
Posted by angeL* | 5/10/2006 02:36:00 上午
The paradox of new life through death (in the sense of growth from grieving) is so amazing, yet its only natural. It's precisely this process of grieving that fosters personal growth, that generates meaning and new energy in life that really is worth celebrating.
People not only grief for the loss of a loved one. some grief for the loss of a relationship, loss of childhood, lost opportunities, lost self. Sometimes, death of a loved one is a sudden trigger for one's need to grief for all of these. Grief is not only personal, its also a social process- a community interacts to come to terms with death and the process of meaning-making is not only private but shared.
Posted by jo C | 5/10/2006 05:32:00 上午
未能表達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痛苦.
許多人未必會大哭一場,甚至痛苦令神經失控,由哭變笑,都未必! 所以那網友對老師的回覆又實在苛刻了一點.
兩年前, 我的大學同班同學得了腦癌,四年後復發,半年後便離開人世,她的離開最傷心的人卻是她媽媽,因為每天看著女兒身體被癌魔不斷佔據身體, 日漸衰退,但當時媽媽並沒有流下半點的淚,女兒還努力地寫日記,將生命點滴記下. 直至載著女兒的棺木,自己要親手按下電掣送入火爐後,她才哭出來,彷彿將這數十年的哭一下灑盡.
老師所說的對生命的謙卑卻是事實,當那MK小子未嘗過生離死別的一刻,他們依然好Enjoy唱k溝女,生命這課題離太遠了. 人,總要長大,玩,終有一日玩完! 死亡,大家都要面對. 所以肥榮兄真的無需氣憤,大家都要走一趟!依家能夠在空中相聚,已是莫大的福分.
所謂:最緊要活得充實,死時才不致感到枉費.
Posted by 匿名 | 5/11/2006 10:46:00 下午
沒必要憤怒。
刻板的想法,自古多有。
他只不過是魯莽罷。
Posted by 方潤 | 5/11/2006 11:39:00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