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9月 29, 2005

秒秒鐘都是污染

如果沒有前中大「章規之王」cuhk.forum名嘴,與黃世澤兄合稱「潤澤世方」的方富潤的xanga提醒,我也忘記四年半前,當麥當勞打算進入中大引發討論時,在中大團契的盧居樂弟兄幫忙下將《秒秒鐘都是歡笑》改為:


《秒秒鐘--脂聚,污染》
榮與樂 MED 3/5
2nd mb考試前五十小時

C      F
若要世界更剝削,做滿粒鐘得十蚊進賬

C     F     C G7
做到遍佈分店,侷你去食佢每一天

C  Am  C     G
每餐食你,  盡是脂肪與鈉鹽

C   F G7 C
默檔佬,每秒鐘都是污染

因為《他賣我俾迪士尼》令我發現方兄的xanga,記得以前在cuhk.forum中拜讀方兄的多篇大作,獲益良多;近日因宣傳《他》而再回去cuhk.forum,發覺人面全非,只剩下那些賣書、推介活動等無人回應的條目,我感覺到我進入了一個沙漠,非常期待再能被方兄和黃兄的文章滋潤我乾涸的心靈。

星期三, 9月 28, 2005

以痛為友

我相信
很多人的成長過程會有或大或小的痛

你可以把痛埋藏深海 永不打錨
痛也可以微不足道 只不過是無病呻吟

也有些人永遠沉醉在痛楚當中 不能自拔

痛楚沒有忠奸 不分好壞 它永遠是最主觀的感覺 也是最容觀的現實
你不歡迎痛楚 痛楚也不需要你的歡迎而不請自來

面對痛楚 你可以選擇與他做敵人 整天活在迷失荒涼 無助無望 的幽谷

你也可以避而不見 視而不睹 不過
  在黑暗的長夜
  痛楚所帶給你的觸動 是那麼的清晰
  你始終沒有法子逃避

其實 痛楚和你一樣
都需要朋友

與痛楚為友 欣賞痛楚 與痛楚同行 以痛勵行

與痛楚為友需要勇氣
學習欣賞痛楚需要胸襟

既然拒絕痛楚會痛
逃避痛楚也會痛
何不與痛楚做朋友

認識痛楚更多 也等於認識自己更多
當你認識自己更多 你就會更加看清自己生命的每一個大小傷痕

直至有一天 你能為為每一個傷口每一個痛處命名
你就會學識 如何地瀟灑地痛
也曉得如何瀟灑地活出真我

特別嗚謝:CELIA@隨思.隨想意念觸動

星期二, 9月 27, 2005

和教會分手

肥醫生說:「教會沒有興趣理會離開教會的人離開教會的原因,更對離開教會的人的生命沒有興趣。」

我可不是說笑的。

在現在的教會逗留了一年,認識了不少信徒。最近有兩個肢體離開,為了問過究竟,或在網上,或在冰室,也把他們找出來,為要去聽聽他們的心聲。

我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離開教會的原因不是那些傳聞當中的簡單化答案。通常教會中人會認為離開教會的原因不外乎「性格不合」、「意見不和」、「關係轉淡」、「家長反對」甚至是「佢太掛住讀書、工作」。

很有趣的,這些都是我們去解讀某甲和某乙分手原因的時候,常用的簡化答案。

愛運用簡化答案,某個程度反映了我們對問題探索的馬虎和苟且,這不僅反映我們對問題的態度,也反映了我們對生命的態度。

如果你珍惜離開教會的人背後的生命,我相信你一定不會滿足於這些被簡化的四字答案。

和他們談上個多小時,讓我發現他們生命中一片更廣闊的天地,讓我知道這個血肉之軀背後的緒念和掙扎,也讓我感到,冷酷的不是連一句再見也沒有說的他們,而是那些整天在熱情地高唱「我們歡迎你」的虛偽群體

數天前我和一位前團友在網上聊。我問題是否知道弟兄姊妹離開團契或教會的背後原因,他這樣的回答我:

「我唔覺得弟兄姊妹離開彼團係有問題,每一個地方,都有適合呢個地方既人,同時都有唔適合既人,合則來,不合則去,何必咁強求。每一個人離開彼團都有佢既理由,負面既理由可以係主觀,亦可以係客觀。」


他認為,去追查當中原因,發掘當中的故事和生命,是「停留響昔日既世界裡面」,「生活響一個陰影底下」。

坦白的說,這是所有教會、團契、基督徒圈子均擁有的問題,問題在於我們是否乎願意正視並虛心考察。如果你對生命真的著緊,我相信你不僅不會願意滿足於這些「便當」答案,更希望親身去觸摸他們當中的生命,以及背後的傷痕。

無情地說一句「我尊重他們的決定」,「是他們自己選擇離開,可不是教會趕他們走啊」非常容易,願意聆聽背的心聲和觸摸當中傷口,卻是難過登天,特別對於那些把耶穌限制了的基督教徒。

星期日, 9月 25, 2005

真誠騙香港

最近一個自稱「有前景的政黨」大肆宣傳,以求招收更多的會員。單張上介紹了五位會員的心跡,有立法會議員,公司主席,區議員兼會計師,家庭主婦,以及剛畢業的大學生,企圖營造一個各展才華的感覺。

數年前已經有人邀請我加入政黨,我對此一向不予表態,亦從未答應。政治和臭豆腐一樣,是越臭越有味。那些標榜「以汗水灌溉社區」的文革口號作為核心價值的政黨,卻隱藏當中的政治的髒跡,只能把無知庸人騙倒。

入世未深的人也不宜加入政黨。除非你是真誠的願意被人利用。認識社會的方法多的是,過早加入政黨只會令你眼光狹淺,流於反智。

專業人士不應過早加入政黨。政治人才從來不是在政黨培訓的,而是在社會大學捱出來的。今天的政客,有幾多真的是從政黨一步一步由低做起?沒有。政治不是小學生的遊戲,背起政黨包袱,就只會污染你的熱心。

政治本身是一連串的欺騙。除非你真誠地甘心被騙,又或早如臭豆腐一樣臭,否則就別要加入這個政黨騙局好了。

星期五, 9月 23, 2005

他賣我俾迪士尼

原曲:kellyjackie《他約我去迪士尼》
新詞:肥榮@西九龍貧民區
主唱:christy@cufes
鋼琴:小文@cufes



拋棄職員章 放下制服帽 要讓你入園去 權力來自公主
三百億投資 割讓了漁村 構造快樂王國 胡迪賺到偷笑
你願意 破壞童話世間最真的正義
這租界 正在無限地擴張 不分公與私

香港已被處死 只因迪士尼 小島身份裂割無法修理
已走失不知道自己 角式兼對白
珠江三角卻在起飛(珠江三角繼續起飛)
不需真相或剖釋 只需要製造無限麻醉虛晃有米奇
酒醒過後認清是 原來在騙局被欺戲

消費執迷間 進入了城堡 買賣美夢和愛 錢幣陶造溫暖
跨國的投資 背後無人知 構造快樂王國 埋著勞動者酸

笑臉裡 血汗全然奉獻缺德的企業
愛剝削 注重營運大過天 將歡欣透支

煙花既亂也多 風光也折墮 將D污染物長夜裡飛播
跳跳虎千斤重服裝吃苦的背後 薪金低過你件晚裝
鼓吹消費換刺激 開心既背後無盡浪費污染有米妮
官鼠勾結正準備 沉迷在泡沫去呃你

思青破格為你獻呈
http://hkclear.blogspot.com


特別鳴謝:梁俊豪先生 verbon姐姐

製作日期:零五年九月廿三日

星期四, 9月 22, 2005

十元功課

小時候的家庭經濟情況不太穩定,三餐可幸還能勉強支持。一家四口住在大角嘴這個貧民區,租金支出卻已佔整家庭收入接近一半,所以得在食的方面盡量節儉。

父親每天早上給予我們兄弟二人十元作早餐和報紙費用(報紙當然是買給他看的),不要少虧這十元,報紙當時每份才三四塊,菠蘿飽、雞尾飽一元二角一個,出爐蛋撻則要塊半,火腿蛋飽則是二元三角,如果是西式的叉燒飽可得要三元了。每天早上把報紙買來後,就得苦思那剩下的數元如何運用。

是每人一個叉燒飽,可以帶給大家數分鐘的溫暖,抑或是買兩個菠蘿飽和雞尾飽把肚子填飽?如果想買蛋撻,也得要看運氣和時機。噢,還得要預留五角一元,不可以浪費,也不可以多花,否則連這個趁機儲錢來玩扭蛋的機會也會失落了。一個二元的扭蛋,內裡是一個希望,可以帶給兩兄弟一個星期的滿足。你得知道,當玩具反斗城是富家孩子的樂園,窮學生只得望門興嘆的日子,扭蛋是我們最大的快樂泉源。

一分一角也得珍惜,一飽一飯也不浪費。這不需老師的教導,也不需要教育電視的宣傳。窮孩子的家,有得吃,有得穿,還有地方住,就已經要感恩。珍惜當前一切所擁有,是天經地義的事,也是生存的道理。

今天,不少窮孩子已經走上富康的路,他們的孩子也不需要再為早餐如何節儉地使用一分半角而大傷腦筋。可是,或許是過份富裕的關係,每天早晨在M字頭的快餐店,到處均是有菲傭在旁服事的小學生,要菲傭在旁呵護地勸其少主進餐,可是他們只顧把玩著心愛的手提遊戲機,腦內思考「減數問題」,不是我們當年如何省下一角半分,而是如何將晝面上的敵人數量減到最低。上課的鐘聲終於響起,剩下的是吃了半口的薯餅,和滿瀉地面的漢堡飽屑。

把玩著隔熱塑膠杯,細味當中那份糖奶不對稱的咖啡味,我得問一問自己,如果有一天,他沒有了菲傭,給他十元去買自己的早餐(扣除通脹,不用買報紙,只需買自己一人份量,我想已經是給他很大的優惠),他會不會因為不知道那兒有麵包店而迷路,因為沒菲傭帶他過馬路而被車撞死?甚至可能他們的雙手已經退化至只慬得按遊戲機鍵盤,不慬得把食物自行放進口內而餓死?抑或,他們的世界只有遊戲機的螢幕般闊,不用進食每天打廿四小時也沒有所謂?因為他們的腦袋已經不用也不會思考衣食住行,而只有過關斬將的問題?

我慶幸父母每天給我的「十元功課」,讓我們在小時候便已經體驗經濟現實和生存的苦澀,使我今天尚有氣息和能力在這弱肉強食的世界生活,我只是擔心,沒有十元功課洗禮的下一代,他們究竟會如何成長?他們會不會成長?

星期二, 9月 20, 2005

醫學新聞信息的傳遞錯謬(三)

問題出在甚麼地方呢?

西方醫學本身是一門非常嚴謹的科目。特別在「實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的發展下,一切的醫學結論都需要配合科學證據作出支持。而科學證據則需要大量的研究以至臨床實驗作為基礎(注意,不是僅一兩項實驗,同一個研究可能要被十多組不同的研究單位共同肯定才算成立)。所以在西方醫學中,在A=B和B=C的同時,你是不能那麼快就下A=C的結論,這是一個非常魯莽的決定。

為什麼A=B和B=C時A不等於C,因為A=B成立的條件未必和B=C成立的條件環境所相同,所以醫學院結論通常是一步一步達到,每個結論背後都有很多考慮和計算,所以應用起上得先作用前評估。

很簡單,如有研究指出
「中風後服用降膽固醇藥statin會有助減該病人中風後低心血管死亡率」

這絕對不等於該研究也指出:
-「高膽固醇會增加中風的風險」
-「中風後服用其他組別的降膽固醇藥會減低心血管病死亡率」
-「中風後服用降膽固醇藥statin會有助減該病人中風後的整體死亡率」

以上的三個論證,隨非該組研究人員有特別提及,否則該研究的結論是不能引致其他三個旁論的成立,必須要有其他的研究才可以證實。

過度讀入(over-read)其實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甚至會出現錯誤的醫療決定。這特別容易發生在病人身上,特別是他們高估一個治療方案的成功率,對某些藥物帶來了不切實際的期望。

如果有一隻藥a的治療成功率是百分之二,另一隻藥b比a的療效好上百分之五十,乍看下好像是一個非常進步的突破。但事實上b的療效也只是百分之三,那「實際優勢」在統計學上其實可以是微不足道的。

待續

星期一, 9月 19, 2005

明愛的月光

上帝很溫柔,美好的月光不僅為那些住在凱旋門的人所擁有,也同時照著香港這個貧民區。

攝於二零零五年明愛醫院追月的夜晚

醫學新聞信息的傳遞錯謬(二)

一個城市的知識水平提高,對自身健康就會越多關注,市民對醫療資訊的要求便會越來越多,這本來是一個可喜的現象。

不幸的是,當一個非專業人士在獲取這些簡化了的資訊時,很多時候未能獲得一個全面的圖畫,如果只憑那些片面的資訊去作出有關健康的決定,甚至以此作為對醫生的挑戰,有時其實是非常的危險。

先看一則一星期前在蘋果日報有關牛皮廯的報導:

醫學界尚未有根治牛皮癬的方法,患者只能依靠藥物控制病情。皮膚科專科醫生馮偉傑指,現時患者可透過塗藥膏、光學療法或內用藥物作治療,但三種方法均副作用多,而且藥物用久了就會出現抗藥性,藥效會持續減弱,若停用後復發情況或會更嚴重。

光學治療可致癌

馮偉傑解釋,外用藥膏會引致皮膚萎縮及膚色加深;光學治療則可引致皮膚癌;內服藥物如抗癌藥及抑制免疫系統藥,前者會令白血球數目過低及損害肝功能,後者則會令血壓過高及損害腎功能,有些藥物更會引致膽固醇過高。因此患者服藥時,同時需要接受多項監測,若副作用過重就要停藥。

衛生署已於去年引入Etanercept用作治療牛皮癬引起關節炎的藥物,並於今年七月開始用作治療牛皮癬。臨床研究指,此藥並不會產生抗藥性,可供長期使用,適合病情屬中等至嚴重的患者,惟現時香港約有一成至兩成的病人用後出現注射部位感染、出血、紅腫或頭痛等副作用。一個注射療程約需一年,費用共三萬多元。



不知道作為讀者的你會有何感想呢?

我相信有以下數點:
1.舊的治療方法只可減輕病情,作用不大;
2.舊的治療方法有很多負作用;
3.舊的治療方法需要長時間監察,極為不方便;
4.新的治療方法非常有效;
5.新的治療方法負作用非常少;
6.新的治療方法的最大問題只是昂貴。

因著這六點,可能帶出以下潛意式的觀點:
1.新藥比舊藥安全很多;
2.新藥較舊藥少負作用,甚至是微不足道;
3.新藥比舊藥有效;
4.新藥不需要長時間監察;
5.和舊藥比較,新藥已經有相近類似份量的研究以及使用經驗;
6.新藥不會出現負作用過重需要停藥的現象;
7.如果政府醫生不為我處方這藥物,一定是錢的問題。

如果是屬實的話,那其實是醫療新聞資訊報導的悲歌,因為作者有心又或無意,給了讀者一個不整全的圖晝,只是將資訊的部份情況去讀作介紹。嚴重的,可能會影響讀者對事物的認識,甚至有錯誤的理解,以至當使用藥物或新療程時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記得以前曾擔任大學醫學生的學生會發言人時,曾經認識了不少專跑醫療新聞的記者。有些跑醫療新聞的記者的確非常虛心的學習(致使當時的我也得向他們學習),但有非常少數就斷章取意嘩眾取寵。其實要就專業問題作出報導,記者本身一定有非常強的求知慾,同時他們有得有一支好的筆桿,能將苦澀難明的醫學術語向大眾解說,這非常考一個記者的技巧。

作為醫生,我們大多歡迎傳媒報導醫療資訊,因為這有助維護民康,但是片面的醫療報導其實會對大眾的健康有所影響,特別是當這個城市的讀者缺乏一個「批判/全面閱讀」精神的時候,那些片面報導的醫療資訊就有機會引起社會的恐慌以及不和。

記者有責任報導銀幣的兩面,當然他可以擁有自己的觀點,當然記者不是醫生,解讀醫療信息的責任不在他們,但如何下次他們能夠於報導醫療新聞,特別是新發明又或新治療方案時,能夠有一個平衡的意見,我相信讀者將會更為獲益。

不過,我想強調,這不是一定全是記者的錯誤,發放資訊、撰寫資訊以至獲取資訊的人同樣要負責任,下期再談。

星期日, 9月 18, 2005

醫學新聞信息的傳遞錯謬(一)

在夕陽下的咖啡閣,突然收到瑪麗莎興高采烈的來電:

「肥榮,有沒有看新聞呀,原來你的牛皮癬是可以根治,而且很少負作用…」

「我知,你是說Entanercept,是一種抗甲型腫瘤壞死因子類的抗炎藥,一般的報導都指他的負作用極其輕微,最大的問題在於費用上。」

「是呀,怎麼你也會知道?我今天在那些健康雜誌看到,說是甚麼新的突破,既然那些傳統的藥物有那麼多負作用,為什麼你不作一作嘗試?」

「是的,那些報導有沒有告訴你該藥會增加患上肺結核的機會?特別是我們南中國這些肺癆發病率極高的地區?」
「沒有。」

「該報導有沒有告訴你使用者患上癌症,特別是淋巴癌和皮膚癌的機率比其他人高?」

「沒有。」

「其實作為一項新發明,Entanercept實在為我們這些類風濕病的病人帶來不少希望。

 相較其他傳絕的藥物可能已經推有十多年並數以千萬計的病人的使用經驗,新藥物的使用經驗可能不及傳統藥物的千分之一,所以其潛在風險性是一定的。更何況,雖然有證據證明該藥有效,但沒有證據證明該藥物比傳統藥物更加有效。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和數據。既然如此,為什麼不選擇一些較便宜,而同一時間其安全系數已經有一定經驗,並已知有效的藥物,反而去追求那些昂貴卻有待進一步實驗的新藥呢?」

「我知啦,感謝你,那麼為什麼我在雜誌見到相關的報導時,所得的是另一幅圖畫?」

「哈哈,那你就得要問該文章的讀者和作者了。無論如何,我得感謝你,因為你的關心和鼓勵,已經是我最大的良藥了。」

後記:原來有位女士在莎的身旁聽到我倆的對話,她的孩子也因此病纏身,對此藥有一定程度的興趣,她初時還以為莎是當中的權威專家呢!不過,當莎將和我對話時所得資訊向她訴說一次,我想,那女士現在一定對此藥有一定的認識和更實際的期望了。

星期六, 9月 17, 2005


今天是我昔日中大團契團友許志勇弟兄和鄒慧珊姊妹的結婚大喜之。

在此送上至真摯誠從上主而來的祝福,祝願這對新人白頭到老,永結同心,在上主的帶領下,建立基督化的家庭,榮神益人,成為更多更多人的祝福。

圖片來源:http://perkydesigns.com/

星期四, 9月 15, 2005

耶穌-真正的革命者



這是一幅由the churches advertising network所設計的耶穌poster。〔觀看全圖

據明報報導他們想改變世人一向認為耶穌只是一個「穿白袍的軟弱男子」"a wimp in a white nighty"的概念。他們想向世人宣告,基督是改變世界,帶來革命的上帝兒子。

我們一向推銷的耶穌是一個溫柔有禮,文質彬彬的有善男子,這其實不僅反映在不少藝術名畫當中,也反映在我們講壇、詩歌以至靈修日記之內。耶穌就像一位體甜的小男孩boyz,當你失戀的時候會陪你哭,當你無助時會給你一個「五」,所以,耶穌的作用其實真的和吉蒂貓沒有分別。

可是,這真是我們的耶穌嗎?又或這最起碼的是,這是耶穌真像的全部嗎?耶穌來,是為要在這罪惡的世界帶來改變和盼望,祂昔日要收補的,不僅是你我人生的傷痕片段,而是因著罪對整個世界,人與人,人與神,以至人與其他被造之物所帶來關係的撕裂;祂來,是要挑戰人因活在不公平的制度下所產生的傷害以至剝削,重新定義「人」的價值;祂來,是向惡勢力,政治領袖以及撒旦的權力作出抗衡和挑戰(我們今日的信徒,生活中稍有不如意,如因誤了公車而遲到,就無限上綱說是撒旦的攔阻),去宣示上帝創造世界的心意。

還有三個月就到聖誕,不少堂會或機構已經開始籌備今年的聖誕活動,作為當中一份子的你,你打算向世人宣告一個甚麼樣的上帝?如果你的上帝與吉蒂貓或米奇老鼠沒有分別,人又為什麼要來認識這個男子的福音?

(是否還看不明?這其實是拿了文革時代毛澤東的宣傳海報的概念,加上一個沒有稚氣但充滿智慧和理想的耶穌嬰兒所設計的海報,原來他們還有一張是九九年出品類哲古華拉的海報,有心人可以去看一看。)

星期三, 9月 14, 2005

《天地孩兒》宣揚迷信

看官可別著急,這不是出自我的妄為話,而是來自著名影評人石琪就天地孩兒的影評:

「此片拍出愛心誠意,不過福音片照例大講耶穌,信主得救,又排斥異教——例如蘇玉華演求佛請符的孕婦,信了耶穌才母嬰平安,根本上也是宣揚迷信。」
《天地孩兒》早產福音.石琪.明報零五年八月三十日)


近幾年影音使團的節目內容和推廣手法經常被教內的知識分子所批評,可是,其製作的票房收入卻與被批評的多寡成正比例。早前《挪亞方舟》的內容真實性,更被教內信徒有組織地提出質疑,但同時也是更近年最多教會集體訂場的影戲。

天地孩兒》本身是由一個真人見證改篇而成,其史實性沒有像《挪亞方舟》那麼大爭議。該片透過劉松仁飾演的余教授對早產嬰生命的執著,令觀眾看見信仰如何使我們在生命的每一個遺憾當中找到光明和盼望,更加認清楚惟有基督才是人生的依歸,祝福的泉源。

可是片中的一段插曲,就是張麗斯(蘇玉華飾)--一個為求生下兒子而不擇手段的迷信婦人,惟有在改信耶穌後才得到肉身以至心靈的平安。這場節在這名專業的影評人筆下,給了「排斥異教,宣揚迷信」的評語。

我絕對無意去質疑「張麗斯」故事的真實性,作為基督徒醫護人員,我們也經常爭取機會向病人說出惟有基督才是真正平安的依歸,不論是在肉身上抑或心靈上。

但作為一個普通未信的觀眾,當看見這些「信鬼神得咀咒,信耶穌得健康」的情節,我們就不禁要問,信耶穌和信黃大仙,其實有什麼分別?如果信仰只是得到肉身和心靈的平安,我們的信仰又真的沒有什麼誇口之處。

其實類似的問題不僅發生在福音電影,也同是發生在我們傳的福音。今日我們的福音究竟是什麼的內容?我們用甚麼吸引別人信耶穌?我們在推銷一個甚麼樣的耶穌?

如果有一天當信耶穌變成和信黃大仙一樣──有病必醫,有求必應;不信耶穌的就只有咀咒和報應,那麼信耶穌其實和其他的迷信宗教沒有甚麼分別。很不幸,和其他的傳福音的手法一樣,我們讓人看見的耶穌是一個有「著數」拿的耶穌──你不開心嗎?信耶穌令你喜樂;你缺乏愛嗎?信耶穌你會被人接納關愛;你生病嗎?信耶穌後主會醫治你;你是否落在極大的困境,如經濟、感情、事業出了問題?信耶穌會令你有力量渡過難關。

我們每天是否在推銷一個黃大仙式的信仰?(其實最大的可能是我們根本已經不會再傳福音。)我們是否讓人見到基督信仰的本質是和他們不同的?又或者是我們根本分不清基督信仰和黃大仙信仰有什麼分別嗎?

其實我明白製作單位極力想借余醫生這個角式,指出只因有基督信仰才能推動他在遺憾的傷痕中繼續走上早產嬰服事之路。因著基督的愛令我們有力量去愛別人,就是我們信仰其中一個最大的分水嶺。影音使團最受歡迎的是喬宏的《天使之城》和有關謝婉雯醫生的故事,因為他們都在訴說基督信仰一個最重要的元素──把愛分享。

今天我們在販賣著甚麼樣的信仰呢?我們讓人見到的基督信仰,又和黃大仙有甚麼分別呢?每當我們高聲呼求醫治,求主賜大能大力之時,其實我們和求佛請符有甚麼分別?願意因著這位專業影評人不經意的一句,使我們得到提醒。人家每天也在察看我們信仰和生命是否和別人有不同之處,究竟我們給人見到的是基督本身,抑或我們讓人見到只是令一個無生命力的迷信宗教呢?

星期二, 9月 13, 2005

如我所料

如我所料,中國人那份不守紀律缺乏公德的大豪客暴發戶心態,真的在迪士尼展露無遺。

在我較早前一篇《稚農文明欣澳展現》,早已經預言性刻劃迪士尼中國人(包括香港人)遊客的劣根性。不幸地全被我言中,以上醜態在這夢幻樂園真實地出現。

http://hk.news.yahoo.com/050912/12/1gjzj.html
內地客樂園隨處小便 http://hk.news.yahoo.com/050912/12/1gjzg.html
蘋果 http://appledaily.atnext.com/template/apple/art_main.cfm?sec_id=4104&iss_id=20050913&art_id=5220294

這是港台所找到的:http://www.rthk.org.hk/APSuppics/mfile_55_254003_1.jpg

我覺得報導這些問題的記者做得非常好,他們原原整整的將我們民族的習性紀錄下來,一百年或二百年後,當我國真真正正便成了文明大國之時,後人把這些報導再拿來觀看,一定會慶幸不是生於廿一世紀。

最得意的,是類似的新聞你無辦法在那兩份只慬奉迎主子,狗尾巴向北的星球/方向報的主要標題找到。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只會一味唱好,出報只會結拜權貴,而非將生活時事,無論好歹,均忠實地記下來。

不幸的是,大部份香港人是選擇這些品味的報紙,所以香港人的品味如此不濟;北大人又喜歡聽這些有選擇有「立場」的報紙,中國人始終是「偏聽則喜,兼聽則怒」的低層次思維生物。這注定是國家的不幸,民族的不幸,你我的不幸。

我不愛迪士尼,但如果一隻老鼠能將民族劣種質素反映出來,如果有一天有個來自上海的小朋友在遊樂園時看到如此悲情而良心發現,立志改變中國人文的素質,打破虛偽自欺的稚農文明,向國際新秩序接軌,做一個地球村的時代公民,那麼老鼠也不是一面倒的邪惡。

星期日, 9月 11, 2005

離家五百天(二):因為頹廢 所以出走

我以前的團契叫做彼得團,團訓是「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和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

我很喜歡這節金句,花不到一天便已經背熟,不僅這句經文出自《聖經.提摩太前書》的四章十二節,與我四月十二日的生日有些少類似,更因為這句經文是使徒保羅對當時還是教會領袖新丁的提摩太很重要的提醒,對當時中二三的我有非常大的提醒和鼓舞。

我是這個團契的創團團友,和我第一天參與團契的共有十人,今天他們沒有一個人留在這個團契,我是最遲離開的那一位,驀然回首,來中自有萬千唏噓。

離開,又或主動告別,是我生命的一個特式。我經常會和和我親的團體主動說再見,因為我知道,每一次離開,我都會有再成長的空間。某個程度來說,固守在一個環境,如果令我的成長窒息,而我又無法令人成長的話,我會選擇抽身離開。

不過,正如《後會有期》一詞當中,「誰願孤孤單單到遠地,為了呼吸新鮮的空氣。」人雖走了,情卻仍在。

我一九九二年五月廿三日參加這個團契,那時我還只是一個中一的黃毛小子,乳臭未乾。我在這間教會決志信主,連續三年參與團契剛成立的職員會事奉,也是團契當中第一個決志領洗加入教會的人。當中的每一個片段我也歷歷在目。

到了我中七的時候,我毅然走入牧師的辦公室向他遞交離團信。信中寫了些什麼,我已經不記得太清楚了。但離開團契的原因,我至今還記得很清楚。

我想,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我真的不願留在一個頹廢樂園,讓生命浪費在虛空宴樂,讓時光沉淪於頹靡的氛圍。

當然,背後一定有許多行政事務又或人事關係問題在當中,但至今我也肯定這不是箇中原因,因為如果是真的話,我就不會在離開團契後,繼續留在教會每星期參與崇拜達七年之久。

彼得團契過不了其十三歲的生日,因為她和令一個較年輕的團契,在小組增長的大前提下合併了,成為一個「常青天地」。

教會的留言版,傳道人指出第一期的發展達標,他們正向第二期進發。

可是,都十三年了,彼得團那份響往頹廢,虛浮渡日的心態,可能還沒有改變。

我今天看了我一名舊團友的xanga後,原來他們當中有人提議舉辦生活營,彼得團的生活營很特別,名叫頹廢營,十多人租渡假屋,無無聊聊打牌談天,那就可以冠之為「相交分享」了。

十三年,有些東西真的沒有變。

前幾天約了另一位彼團弟兄食飯,他叫我考慮再返回教會……

看完今天的xanga,我看我有答案了。




相關連結:離家四百天

星期六, 9月 10, 2005

筆情 - 回應暉對鍵情的回應

如果你問我,我最懷念中學用原稿紙和原子筆在中學的民主牆貼大字報的日子。

可能我是半文科生,會考時有報讀中國歷史,能於非常短的時間寫得近千字的評論(縱然論點多是背誦的),所以當我寫大字報,要我隨便作千多二千字根本不成問題。

用筆書寫比用電腦鍵入,就是多了一份「執著」,那份肉緊不是用鍵盤輸入所能比擬的。

因著對議題的關注和「肉緊」,字體力量形態會有所不同,這是用任何華康全真字體法也不能模擬的。

沒有感情的文字,就只是一堆行屍走肉,浪費你我的青春,污染讀者的視網膜。在資訊科技發展下,文章寫作已經提昇至電腦層次,我相信很少寫手還會用紙筆去寫出自己的心聲了。

電腦無疑方便了作者,也方便了讀者,你今天可以在網絡以至手電接觸我的文章,這也是拜科技所賜。無疑好的作者透過文字就足以將心聲傳遞,可是從字跡的形態所流露的作者風格,就蕩然無存了。

陶傑的傲慢 - 回應暉就「稚農」一詞的感慨

《華南稚農文明  九月欣澳展現 》一文登出後,明暉作出了以下回應:

稚農,學了那些陶傑的措辭! 曾幾何時我粉喜歡他滴文章,但如今不看。很反感,很傲慢!!

十年前當我還是明報的小讀者,我非常欣賞他的文藻。一件不經意的小事也可以讓他加上家國恩情的元素在當中,這對一個中學生來說是極其不可思異的事。

當然人大了,知識多了,人生閱歷多了,對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

這幾年的陶傑也真令人失望。當然他已經成了全城最紅的才子。但才子的驕傲完全流露於他的節目和文筆上,其心胸的闊度與其字裡行間的天空完全成反比。

但我們得問一個問,是什麼令他變得如此傲慢,他的傲慢是否有理由呢?他的傲慢又是否合理呢?我們不喜歡他的態度,但又是否能以此為鏡,自我省察呢?

在陶傑的口中,小農一字不是帶貶意的,貶抑的其實是你和我的內心,因為你本身看不起他們。

人家傲慢,也傲慢得起,原因他心中有貨,這一點,是很多反陶傑的人領教不起的。

我也不太喜歡陶傑了,原因和大家的理由差不多,但撫心自問,是否因他高傲的言論,直接影照我們內心的自卑感,所以要令我們找套米奇老鼠的道具頭,遮掩自己的醜相呢?

鍵情

因著艾麗思普,那廿五元平凡的鍵盤成為全世界最多人談論的輸入工具。

正如普普所說,鍵盤是電腦上最重要也是最被忽略的裝置。百多個鍵的背後,卻是人類網絡世界的資訊大道起點。沒有鍵盤,資源傳遞和感情交流將會變得更慢更呆。

它比不上其兄長中央處理器那麼快速奔馳,也不及其機箱姊姊的婀娜多姿。他永遠是沉實的與你指紋作出激烈擁吻,留下的是千萬風流汗水。沒有鍵盤這個青樓引路人,就不能將情愛傳給你所心怡的對象。

好的鍵盤會與你的思路相連結,將你的情懷有效迅速地送往遙遠的國度;壞的鍵盤會令輸入者舉步維艱,破壞思緒,將大好的文字付諸東流,原先澎湃的感情最後只好墮進咸水海。

下次當你面對只值廿五元的鍵盤,不要因此而糟蹋輕視它,相反,它其實是你的心靈良伴,陪伴你渡過人生的起跌風雨,將你的感情思想又快又準誠實坦蕩地連接上更廣闊的天空。這位良朋知己對你生命的重要性,又豈是那些等閒人物所能貼身地提供?

GGG

星期五, 9月 09, 2005

第一千個點擊本貧民區的網友

博客開站近三個月,自從八月八日起裝置了人流計算器,終於在今天有第一千名網浪人點擊。

這名網友來自香港,使用ctinets.com城市電訊的網絡服務,電腦作業系統為中文視窗XP,用的是Internet Explorer,於香港時間十時五十五分四十七秒瀏覽。

那個是你嗎,感謝你的參觀。也感謝這幾個月默默支持小弟的朋友,你們的支持和參與,是給我最大的鼓勵。

希望你會願意每天繼續登上此網,讓我與你繼續在0和1當中交流交流。

華南稚農文明  九月欣澳展現

中國人的稚農文明素質,將會於九月十二日在香港迪士尼開幕日,向全世界盡露無遺。

試想像,一踏進迪士尼樂園,你就可以感受到一半香港萬寶路,一半中國牡丹雙喜的煙味,在美國小鎮大街飄逸,你初時還以為走錯入去先達廣場。

探險世界那艘裝載十多名前往泰山小島的木筏上,全是夾雜著刺耳難明操半中半英的黃皮膚旅客,高談闊論指手劃腳,把寧靜的探險河吵得像半條旺角女人街,一邊議論,一邊富有中國特色地將有萬年鬱結的喉痰吐往這條美國人建築的人工河流上。

來到幻想世界,你會見到每個機動遊戲有近百人蹲著排隊輪後,在前頭有近十名如獅子咆哮的師奶帶著廿個流鼻涕的小朋友爭先恐後為打尖插隊而大打出手,你還以為這是迪士尼加插的派米表演。

明日世界的星際餐廳,你可以見盡這個漁港暴發戶如何把一張又一張的餐桌霸佔上兩小時,點的是一塊炸雞和兩杯可樂,留下的卻是隨地的爪子皮和橙皮。精品店和太空驛站上,你會見到一個又一個拿著數百張百元人民幣的闊少爺,粗聲粗氣呼喝吵嚷,令你誤會這是明日的羅湖商業城。

樂園最有國際水平的應該是洗手間,原來為了迎容中國人在衛生問題上的國情,迪士尼已經安排了全球獨有的清潔大使長駐,方便來自這個民族的使用者的特殊作風。

夜晚的煙花你可能得餓著肚子欣賞,因為你原定於樂園酒店的自助晚餐進膳,卻發現很多人在你來前三十分鐘.已經發揚那份「執輸行頭慘過敗家」的香港張寶仔精神,將所有食物搜掠一空,雖則最後有百分之八十五會最後原封不動傾倒入垃圾桶內。

陣陣噓聲下(香港人只是一群慬得發出單音的生物),你黯然失色地離去,為免被那些受誤導而來港的歐美遊客發現你的黃皮膚,你得荒失失地找一套米奇老鼠演員道具來遮蓋你的身軀。

煙花將中國人的民族劣根性照得一清二楚,迪士尼的大股東和七個小矮人卻看著一磚又一磚的毛澤東和紫荊花紙幣,笑得見牙不見眼了。

星期三, 9月 07, 2005

平安米 把悲痛終止 把憤怒提出

再嚴厲的譴責,再懇切的呼喚,看來都難以打動那批大慈大聖的派米團體那份已經冰硬的心靈和空洞的腦袋。

何志平局長日前與派米團體相討改善程序,眾所周知這群只顧自己積德做秀的假慈悲組織,以違反傳統意義盡失為由,拒絕與時並進地作出改善。

每次想起那個枉死的阿婆,我內心都會感到悲痛,悲痛的不僅是因為人性的貪婪(如果阿婆唔排隊輪平安米,心臟負荷可能沒有如此劇烈,其撞擊因素減低,可能不會引致其突發性的心室纖維性顫動而死亡)。

但最令人氣憤的,莫過於德福古廟負責人那份事不關己的態度。阿婆無疑不是因食米而噎死,但她的確是因為該廟的活動而導致死亡。古廟推卸責任已經不對,其擺出一副「佢死佢既事」的冷血態度,對喪家沒有半點慰問或同情,那份冷血的德性才要命。

我真的有種衝動,想去德福古廟抗議,我知可以改變這個世界的可能是微乎其微,但我想告訴那些以人命為其積德積福的老頭子,社會是有人在意他們的行為和態度的。

找一個黃昏在清真寺旁的地鐵站集合,拿著一個「奠」的花圈,先向佐敦方向沿栢麗大道前往九龍公園的泳池入口,再經公園步往古廟,在廟前將花圈擺放,將血灑在一袋米上,然後焚燒寫上抗議口號的符咒,交給古廟負責人,又或擺放於廟的門口。然後和平散去。

有興趣的朋友請聯絡我。記著我們不是看新聞,背後是活生生的人。

星期一, 9月 05, 2005

《盂蘭米包臭 路有跌死骨》

孟蘭節派發平安米本來是一件值得歌頌表揚的鄰舍守望行為。可是最近發生於慈運山慈運閣萬五人人踩人事件,以及海防道德福古廟派米有長者不幸死亡事件,不僅令人悲痛,其主辦單位所作出的回應,更令所有有良心的人咋舌和憤怒。

派發平安米所引發的安全問題一直為市民所究病。不只一次的新聞報導均指出政府曾與不同的派米團體相討要求就派米形式、方法以及時間作出改善,但很多時候均遭到派米團體以傳統吉時為理由所拒絕。

派米活動最重要的意義是敬老濟貧。貧老弱病者的需要和安全永遠應該是慈善團體所關注的首要對象。不幸的是,不少派米團體為了營造墟堪和熱鬧的氣氛,要求長者苦候吉時以製造人山人海的情景,從而表達「善長人翁」施食憐眾靈,善心動陰陽的偉大場面。可是,這些做法不但妄顧活動以及會眾的安全,更和虐待傷害老人無異。

無疑有不少社會學家均指出不少領米的長者是因羊群心理而非實際的生活困難而參與,在交通發達的香港有不少老人家更是跨地域參與派米活動。其實能夠通宵排隊的長者,通常仍然有一定程度的日常活動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派米團體不願意上門送米,常常託詞沒有人手經驗,可是真正有老人工作經驗的自願團體會告訴你,最有需要的老人家往往是活動能力受損的一群,他們可能因不同的疾病導致活動空間有所限制,如因「慢阻肺病」而需要使用家置氧氣的病患者,又或因中風而導致肢體癱瘓的病人,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去參與當中的「盛會」,甚至連下樓於公園小休也舉步維艱。不幸的是,最有需要的老人家,卻往往是這些活動最受忽略的一群。因著對傳統的執著,卻未能施慈惠於最有需要的人,試問這是佛祖的原意嗎?

最令人憤怒的,是當主辦單位回應死傷者的不幸所作出的態度,他們拒絕承認與死傷有關,在不同的媒體上均可見到他們不顧老人死活的囂張狂妄,並將責任推諉於警方和領米的長者身上,卻從不關注自己如何改良改善活動的安全,更甚的是連一句對死傷者的慰問和關注我們也見不到。我們看不見一個善長人翁應該擁有的慈卑心腸。

盂蘭米包臭,路有跌死骨。社會不希望再有「長者互推撞,掛隊聞號啕」的悲觀場面,社會更不容許一些所謂慈善團體以虐待長者為樂,沽名釣譽為務,只求以長者的血肉之軀為其慈善功德貼金。我們若不趁機移風易俗,改善派米制度,恐怕這個鬧劇每夏均於這個國際都會繼續上演。

(作者於公立醫院老人科工作)

星期六, 9月 03, 2005

轉載:我們都在看新聞

中大團契文字事工小文的網站,看到一篇發人心省的文章:

我們都在看新聞  陳文心

連日有關賢仔的報道,佔據香港各大報章的頭版。由「七歲童無端被斬」,到家人被帶署協助調查,到繼母被捉拿,及後懷疑其父在內地「包三奶」,賢仔欺負其同父異母的弟弟等,香港人就如收看電視連續劇「真情」一樣,情節既具懸疑性,又集集新鮮,既讓人搖頭嘆息可憐賢仔,又可以警惕世途險惡,人心難測,香港社會真的每況愈下等等。傳媒看準香港人的偷窺慾,日以繼夜派員在賢仔家樓下守候,以備隨時收料,捕捉賢仔家的一舉一動。經傳媒這樣一報導,陳慧琳來了,《希望》來了,基金來了,曾特首也說話了,仿彿一下子,香港多了一件比美雙子塔倒下的大事。

其實細心看一下,傳媒其實在報導一宗倫常慘劇。這種事情,香港大小報章無日無之,報導篇幅由最少的數十字至二百字小框框,到五百多字,到半版不等,其中較多的是數十字至二百字的小框框,大部份人只會花一至二秒時間瞄一瞄標題,或許會略略皺一下眉頭,對這段新聞所花的心思便就此完結。是什麼,讓香港人花如此多的心機時間口水去了解、追看和討論賢仔的新聞呢?真的是賢仔特別慘嗎?

有時我會想,如果賢仔沒有被斬傷,沒有了傳媒的報導,可能只是多了一個不為人知的問題家庭,甚至是虐兒家庭。任何家庭,只要其中一位家庭成員受其家人以實際行動要脅生命安全,就屬於家庭暴力的范圍了。試想,賢仔繼續每天返學、放學,面對繼母的偏心、責罵(甚或虐打?),面對父親的不忠,面對失去親母的痛;長此下去,其身心傷害又有誰知道呢?有沒有陳慧琳去探望他,帶《希望》給他?有沒有因他而設的基金?有沒有曾特首的關心?

我們都看新聞。新聞造大了,我們的情緒跟著高漲,關心跟著增多,我們的偷窺慾被「可憐」與「同情」徹底地合理化,我們再一次証實香港人多麼有愛心。

聽身邊的人討論賢仔的事,我發現大家最關心的是:1. 賢仔真慘。2. 個老豆唔係男人黎ga。3. 個繼母實係d靚妹黎ga la,唔識死。4. 七歲都斬得落,有冇搞錯呀。賢仔一家的事,變成香港人茶餘飯後的話題,變成妙手仁心裏的情節,變成一個無關痛癢的故事。似乎,我們滿足了自己的同情心,我們高高在上地可憐、也高高在上地批評,我們把自己放在一個無可動搖的觀眾地位。

沒錯,賢仔一家人的事,我們都只是從報章上知道。只是,我們從什麼角度看他們的事呢?我們有沒有反問自己,為什麼香港會出產了賢仔,出產賢仔的繼母,出產賢仔的爸爸,媽媽?先說賢仔的父母一代,他們是七八十年代出生,九十年代典型的暴風少年,所謂「邊青」。學業苦悶,父母不懂照顧,家庭混亂,離婚率隨恒生指數節節上升;一群無所事事遊手好閒的青年出來了,有會考程度的或者會報展翅,讀毅進,又或入IVE;更多的是初中勉強畢業,選擇不再讀書了。然後呢?有什麼出路?長進的或者會找工作,什麼sales,K房,司機等等,不長進的,很多時候在子夜時份的大街上流連,做些散工等等。那他們所建立的家庭,會是怎樣的呢?

這才說到千禧年代的孩童。可以清楚看見,這是一個混亂家庭的延續。繼母的出現,背後究竟帶有多少故事,旁人真的不得而知。唯一可以肯定的,不論母親是否愛自己的孩子,任何一個孩子都需要母親。母親的地位是獨特的,是不可被取代的。賢仔經歷了這個「換母親」的過程,究竟帶來多少的心理陰影,實在是無法估計。回首看看九十年代的暴風少年,不論他們願意不願意,今天都是不少孩童的父母親。試問這樣的問題家庭,又有多少?當中埋藏了多少眼淚,多少傷痕,多少無辜的孩子?

我們都在看新聞。問題是,我們是在高高在上地評頭品足,還是我們在為香港的社會問題而心痛,而作出行動?我們眼睛所看的,是一篇報導,還是一個家庭?我們在討論一個冇血性的男人和一個恨毒的女人,還是爸爸、媽媽、哥哥、弟弟、嫲嫲?我們是在講一段是非,還是閱讀每一個獨特而又曲折的生命故事?

我們都在看新聞。我們眼裏所看的,又是什麼?

二零零五年九月三日零晨二時卅五分
_________________
小文

我們身邊發生了太多的新聞,但我們又是否記得新聞背後是活生生的人呢?

星期五, 9月 02, 2005

你試過被別人拋棄嗎?

世界上最嚴重的情感創傷,是被別人拋棄。

拋棄、放棄和遺棄是不同的。「放」和「遺」有「放低、遺下」的意思。放棄一個人,即表示你宣佈離開這張賭桌,用最少的氣力去結束一段關係,拿得起就放得低,是最消灑、最輕省的方式,無奈得來又無痛。

遺棄比放棄則帶多一點悲情。你選擇不再和被遺棄的對象走相同的方向,在人生的旅途,大家或許曾同行數天、數星期、數月以至數年,但當人生的進度有所不同,軌跡開始不能再兼容,為了奔向自己更闊更高的天空,你惟有把他棄置於時空的某一個角落,不再回首,也不作回望,目標卻是自己更美更好的世界。遺棄別人或許會痛苦,但當想到對未來路向的憧憬時,你會為你的抉擇而感到起碼的恩惠,可是被留下的卻是傷心的苗和被撕裂的根。

拋棄是遺棄的暴力版本。它將一段關係拋往高空,然後重重地摔下,誓要令它肢離破碎,體無完膚。它不容許被棄置的情感有療傷的機會,要趁它還痛楚的時候將其人格和尊嚴貶到最低最賤。它剝削了被拋棄的人求生的空間,令過去美好的回憶變成荒謬,令夢想變成諷刺。那是一個不平等的傷害,其傷害永遠無法復原,夜深人靜之時,把瘡疤揭開,被拋棄的人因著這不幸的經歷,每每懷疑自己生存的價值和意義而隱隱落淚。

下次當你想暫停一段關係時,請選擇合適的方法以配合你內在的心態,也請留意你使用方法可能對對方所做成的反應和傷害。無論如何,人被放棄是無奈的事實,人被遺棄會顯得無助,但當人是被拋棄的話,那怕該動作和狀態是維持了一秒、一天、一星期、一個月或是一年,那份傷痛之切、瘀痕之深,不是日子能夠填平的。

從今天起,請向你曾拋棄的人說聲對不起,除非你真的要置之於他死地,要他的心靈從高空五十樓跌在地面粉身碎骨才能痛快。否則,又何必那麼忍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