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知識水平提高,對自身健康就會越多關注,市民對醫療資訊的要求便會越來越多,這本來是一個可喜的現象。
不幸的是,當一個非專業人士在獲取這些簡化了的資訊時,很多時候未能獲得一個全面的圖畫,如果只憑那些片面的資訊去作出有關健康的決定,甚至以此作為對醫生的挑戰,有時其實是非常的危險。
先看一則一星期前在蘋果日報有關牛皮廯的報導:
醫學界尚未有根治牛皮癬的方法,患者只能依靠藥物控制病情。皮膚科專科醫生馮偉傑指,現時患者可透過塗藥膏、光學療法或內用藥物作治療,但三種方法均副作用多,而且藥物用久了就會出現抗藥性,藥效會持續減弱,若停用後復發情況或會更嚴重。
光學治療可致癌
馮偉傑解釋,外用藥膏會引致皮膚萎縮及膚色加深;光學治療則可引致皮膚癌;內服藥物如抗癌藥及抑制免疫系統藥,前者會令白血球數目過低及損害肝功能,後者則會令血壓過高及損害腎功能,有些藥物更會引致膽固醇過高。因此患者服藥時,同時需要接受多項監測,若副作用過重就要停藥。
衛生署已於去年引入Etanercept用作治療牛皮癬引起關節炎的藥物,並於今年七月開始用作治療牛皮癬。臨床研究指,此藥並不會產生抗藥性,可供長期使用,適合病情屬中等至嚴重的患者,惟現時香港約有一成至兩成的病人用後出現注射部位感染、出血、紅腫或頭痛等副作用。一個注射療程約需一年,費用共三萬多元。
不知道作為讀者的你會有何感想呢?
我相信有以下數點:
1.舊的治療方法只可減輕病情,作用不大;
2.舊的治療方法有很多負作用;
3.舊的治療方法需要長時間監察,極為不方便;
4.新的治療方法非常有效;
5.新的治療方法負作用非常少;
6.新的治療方法的最大問題只是昂貴。
因著這六點,可能帶出以下潛意式的觀點:
1.新藥比舊藥安全很多;
2.新藥較舊藥少負作用,甚至是微不足道;
3.新藥比舊藥有效;
4.新藥不需要長時間監察;
5.和舊藥比較,新藥已經有相近類似份量的研究以及使用經驗;
6.新藥不會出現負作用過重需要停藥的現象;
7.如果政府醫生不為我處方這藥物,一定是錢的問題。
如果是屬實的話,那其實是醫療新聞資訊報導的悲歌,因為作者有心又或無意,給了讀者一個不整全的圖晝,只是將資訊的部份情況去讀作介紹。嚴重的,可能會影響讀者對事物的認識,甚至有錯誤的理解,以至當使用藥物或新療程時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記得以前曾擔任大學醫學生的學生會發言人時,曾經認識了不少專跑醫療新聞的記者。有些跑醫療新聞的記者的確非常虛心的學習(致使當時的我也得向他們學習),但有非常少數就斷章取意嘩眾取寵。其實要就專業問題作出報導,記者本身一定有非常強的求知慾,同時他們有得有一支好的筆桿,能將苦澀難明的醫學術語向大眾解說,這非常考一個記者的技巧。
作為醫生,我們大多歡迎傳媒報導醫療資訊,因為這有助維護民康,但是片面的醫療報導其實會對大眾的健康有所影響,特別是當這個城市的讀者缺乏一個「批判/全面閱讀」精神的時候,那些片面報導的醫療資訊就有機會引起社會的恐慌以及不和。
記者有責任報導銀幣的兩面,當然他可以擁有自己的觀點,當然記者不是醫生,解讀醫療信息的責任不在他們,但如何下次他們能夠於報導醫療新聞,特別是新發明又或新治療方案時,能夠有一個平衡的意見,我相信讀者將會更為獲益。
不過,我想強調,這不是一定全是記者的錯誤,發放資訊、撰寫資訊以至獲取資訊的人同樣要負責任,下期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