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甚麼雜誌?
從前還在中大的時候,圖書館已經有大量的雜誌期刊可供閱讀。醫學生本來就是圖書館的常客,讀書不集中的我,每每看完一兩頁筆記便去「疱」一本雜書。大學圖書館不是館藏,都一定會有我們不專心讀書的醫學生的手汗漬。
我有一個醫生朋友,自醫學院年代已經是不斷出席大少不同的遊行示威集會,近日聽說他拍了拖,竟學人把鋼琴放在大廳(當然是供女朋友使用),甚至幫他女伴養起貓來,正當我們懷疑他為了愛情而一百八十度轉變的時候,我們發現其工作桌下一本又一本的明報月刊,我們就知道他的人文俠骨之情,與大學時應沒有兩樣。
告訴你我工作後第一份真金白銀訂閱的雜誌,是新英倫醫學期刊,約一千二百元一年,每年五十期。我還當實習醫生時,比不少年資長的前輩提示,要每星期閱讀這雜誌獲取最新資訊,不過後來發現,在電腦內聯網是可以免費閱讀這期刊,於是我也取消訂閱了。
因著內聯網的電子圖書館,我已經不用再訂閱任何醫學期刊。
那些東周西周快周慢周,根本不能令我提起任何興趣購買。娛樂圈明星的私生活又與我們何干?不過有一期某八掛雜誌報導了某師兄成為娛圈愛光顧的醫生,更成為封面主題,我也買了一期,可是看過外,其報導的內容空泛,真有種想要求退錢的感覺。
我也會定期購買ezone電腦雜誌,它不是最好的一份,不過相比明報的HI-TECH以及星島的電腦廣場,他可能是DECAY得最遲的一份。
老夫子雙周刊,以及正在出版的足球小張GOLDEN23,也是我必買之選。雖然老夫子的故事以及戴志偉的劇情你已經非常清楚,但對我來說,購買這些可能已經預先知道結局的漫畫,可能是對兒童時代的物質缺乏的一份心靈補足。
由於互聯網發達,博客已經改變了我們的閱讀方式。老實說,像港燦、MISSLEE、方潤等BLOG神,每一天的文字比那些報章專欄更有深度。有些新晉文字工作者以黃世澤和鄒頌華,他們在博客的文字可能比報章的文字更為埋身。基督徒博客如豪仔和張小嗚,其文化生命視野就算在基督教圈子也不太常見,看好的博客,比看報紙的專欄更來得有深度。
我每天也會看明報,但隨著我醫生房的同事選擇轉訂東方或蘋果的時候,我得積極考慮要重新自費訂購報紙。明報的質素每況愈下,經濟日報近幾年辦得有聲有色,特別是副刊被明報更充實。只可惜部份專欄作家的文筆不合我的脾胃。
買一份甚麼雜誌,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你從自己訂閱購買的讀物上,又增加了幾多對你自己的認識呢?